附件3
审定品种介绍
审定编号:青审麦2023001
品种名称:互麦18号
申 请 者: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育 种 者: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由四川省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引进材料川育19643中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芽鞘绿色,幼苗半直立,叶耳白色,叶色绿,株高89.1厘米,分蘖成穗率27.08%,穗下节长52厘米。穗长8.5厘米,每穗小穗数16.9个,穗粒数48.6粒,小穗密度1.99。穗长方形、直芒。颖壳红色、无茸毛,护颖卵圆形,颖肩斜肩。籽粒卵圆形、白色。千粒重48.04克,容重793克/升,籽粒角质,粗蛋白质12.34%,湿面筋24.8%,淀粉66.1%。全生育期128~141天。高抗条锈,抗倒伏、耐青干能力强。
产量表现:中等水肥条件下产量400~450千克/亩,在较高水肥条件下产量可达450~550千克/亩。2022年,在互助县红崖子沟乡担水路村示范种植2亩,平均亩产465千克,较当地大面积种植品种阿勃增产19.5%;在湟中县多巴镇示范种植3亩,平均亩产409千克,较当地大面积种植品种青春38增产5.9%。
栽培要点:结合秋深翻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亩。播前施纯氮5.5~7.0千克/亩,五氧化二磷5.5~6.0千克/亩,氧化钾1.53千克/亩。灌好苗水、拔节水,全生育期浇水3~4次。播种期3月中旬~4月上旬,播深4.0~5.0厘米,播种量20.0~22.0千克/亩,亩保苗28.0~35万株/亩,亩总茎数72.5~86.4万,亩保穗38.0~47.0万穗/亩。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青海省小麦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湟水河流域水浇地、柴达木盆地灌区及海拔2700~2900米的脑山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青审麦2023002
品种名称:互麦19号
申 请 者: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育 种 者: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皖麦38 /系04选348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幼苗半直立,苗叶绿。在干旱浅山株高90~100厘米,在半湿润的半脑山株高105~120厘米,穗下节长54.6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分蘖成穗率17.46%~30.39%。穗圆锥形,长直芒。小穗着生密到极密,每穗小穗数多达18.8~24.8个,穗大粒多,穗长10.5厘米。护颖卵圆形黄色,颖肩斜肩。籽粒白色,卵圆形,腹沟较浅,千粒重44.36克,容重766.2克/升。基本苗20~25万/亩,亩穗数32~38万,穗粒数38~48粒。
产量表现:中等肥力条件下产量350~400千克/亩,在较高肥力条件下产量可达400~450千克/亩。2022年,在互助县东和乡袁家庄村(半脑山:海拔2720m)示范种植4亩,平均亩产416.7千克,较当地大面积种植品种互助红增产14.02%;在互助县威远镇兰家村(浅山:海拔2540m)示范种植3亩,平均亩产356.5千克,较当地大面积种植品种互助红增产8.05%。
栽培要点:前茬选择马铃薯、蚕豆或油菜茬。3月下旬~4月中旬播种。播种量15~20千克/亩。施肥:有机肥3000~4000千克/亩,基施纯氮3.4~4.7千克/亩,五氧化二磷4.7~6千克/亩,氧化钾0.3~0.6千克/亩。播深4.0~5.0厘米,亩保苗18.0~25.0万株/亩,亩总茎数52.5~76.4万,亩保穗33.0~38.0万穗/亩。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青海省小麦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浅山和半浅半脑山旱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