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门源县在中央、省州部门的坚强领导下,聚焦生态农牧业发展,坚持做大做强特色农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牧经济,切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不断挖掘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催生新动力、实现新跨越,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
抓品牌建设,挖掘特色经济发展潜力。以“三品一标”认证助推产业品牌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畜产品品牌,切实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截止目前,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8.07万亩、智能玻璃温棚2幢2.6万平方米、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3.96万平方米、青贮窖6.8万立方米;门源县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1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三品一标”5个、认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26.6万亩,绿色作物种植比重达56.19%,小菜籽油等2个产品获得绿色认证,并成立了门源县有机农牧业产业协会1家,拥有会员单位44家。先后培育了“皇城老牧人”畜产品、“大美亹源”菜籽油、“金亹源”青稞系列产品、“雏蜂阁”“花海门源”蜂产品、“泉口翠玉”果蔬产品、“富源青”饲草等“农字号”品牌。连续三年评为“全省牛改大县”;曾获“国家农业示范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殊荣;2018年,门源县被认定为省级“百里花海”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成功申报创建国家门源现代农业产业园。
抓特色农业,探索发展食用菌产业。食用菌种植经营主体示范带头明显。门源县自2018年发展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发展,现初步形成了以门源瑞辉高原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旱台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及门源县鼎圣生态有限公司为主的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3处,基本建成门源绿色蔬菜种植基地暨扶贫产业园、瑞辉高原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泉口青鲁缘及门源县德兴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食用菌栽培基地。积极组织召开门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香菇产业发展方向,坚定了产业发展决心。激发种植户动力。为了加快推进门源县“菌业兴县”战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一号工程”来抓的决策部署,组织全县已种植和有意向种植的公司、专业合作社法人及农牧民群众共50名进行了集中室内讲解和实地观摩,有效调动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食用菌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种植的信心。完成配套文件编制。截止目前,完成《门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21-2025)》《门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门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10条措施》等八个配套文件(简称“1+8”)编制工作。2021年,食用菌栽培目标任务300万棒,计划栽培食用菌主体28家(其中公司、合作社、家庭农牧场16家,农牧户12家),预计栽培菌棒314.03万棒(香菇275.93万棒 、平菇38.1万棒)。截止目前,已栽培菌棒90.97万棒,采摘鲜菇550余吨。
抓特色畜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稳定牦牛产业发展。为发展壮大门源县白牦牛养殖产业,切实加快白牦牛生产步伐,门源县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建立白牦牛繁育核心群基地,不断加强白牦牛品种选种选育,并进行提纯复壮,确保了门源白牦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目前,门源县白牦牛存栏5501余头,其中养殖基地存栏1654头,占全县白牦牛的30.1%;仙米、珠固两乡白牦牛3847头,占全县白牦牛的90.73 %。2017年门源县从第二批切块资金项目安排白牦牛专项资金160万元,建立白牦牛养殖基地,共引进白牦牛250头。探索推广“养殖+金融+就业”模式。2019年,探索出“养殖+金融+就业”模式,在全县8个农业乡镇和2个半农半牧业乡遴选养殖西门塔尔肉牛的农牧户2284户,利用875万元州县支农资金,以政府贴息方式撬动金融资金12500万元,采取农户联保方式贷款(每户贷款5万元)购买纯种西门塔尔母牛进行养殖,贴息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户养殖资金周转难题。2020年充分利用了“养殖+就业+金融+扶贫”模式,继续发挥了该模式的最大效益,积极争取了湖羊养殖产业发展金融资金,继续引导支持养殖主体补栏增养西门塔尔肉牛、湖羊,切实加快了产能进程,促进了门源县农区及半农半牧区经济建设和养殖户稳定增收,巩固了脱贫成果后续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发放贷款11475万元,2295户购买西门塔尔肉牛5356头,产犊2375头。发放贷款480万元,96户购买湖羊2400余只,产羔7200余只;散养户23户自筹购买湖羊575余只。每只湖羊年收入可达到3600元左右,比当地藏羊“一年一胎”多增收2500余元,经济效益明显。截止目前,湖羊存栏1.23万只。确保技术服务到位。积极组织县乡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同步跟进西门塔尔肉牛引进建档立卡、疫病防控、登记备案等工作,督促养殖户购买保险,并开展送技术上门服务,切实解决养殖户缺技术、缺知识、少经验等突出问题。同时,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户分片包村,加强巡回跟踪服务,做到西门塔尔肉牛、湖羊有病即医,确保西门塔尔肉牛、湖羊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并持续加强牛改技术服务指导,授配母牛8000余头。持续优化畜种结构。不断加强畜种改良力度,积极引进优良牦牛、藏羊品种,通过本品种选育,提升了牦牛藏羊生产性能。截止目前,全县能繁母畜比例65%,优良畜种比例达到92%。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切实推动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建设,持续开展肉(奶)牛冷配工作,加强优良畜种改良,补齐质量安全追溯短板,进一步提升农畜产品品质,加快绿色有机特色畜产品品牌打造,助推牦牛、藏羊特色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真正实现优质优价。截止目前,召开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推进会2次,编制完成《门源县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信息录入培训60人次,累计佩戴羊耳标1410只。授配母牛797头。
抓示范引领,助推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门源县以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契机,推进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化肥农药“双减”行动明显。今年在全县10个乡镇8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面积8万亩(青稞4.5万亩、油菜3.5万亩),可使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减少40%和30%。截止目前,累计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23.09万亩。农牧业生产废弃物利用率显著提高。加快建立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及技术规范,全力推进畜禽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全县39家规模养殖场全部纳入直连直报系统进行监督监管。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农田残膜回收利用率达87%、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85%。耕地保护责任压实。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7万亩,涉及门源种马场、皇城乡、苏吉乡、北山乡、西滩乡和麻莲乡等一场五乡。积极发放耕地力补贴,鼓励农民秸秆还田,不露天焚烧秸秆,增施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主动保护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促进耕地质量提升。积极推进青稞农业保险,努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真正实现“藏粮于地”,切实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行动,配合县自然资源局调查摸排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持续巩固“大棚房”整治成果。水资源保护持续加强。集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和河湖“清四乱”整治工作,完成120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与规范化建设,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和地表水水质达100%,切实保障了水生态环境健康。(责任发布:杨宝华(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