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玉秀,青海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青绣保护发展基地负责人,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政协委员、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协会会长、青海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西宁市和湟中区人大代表、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陈玉秀自幼受家族刺绣技艺熏陶,将对青绣的热爱转化为事业追求,放弃了稳定工作,致力于青绣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公司成为了青绣艺术传承与创新基地,产品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培训了6000余名妇女,带动了1000多人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陈玉秀的成就不仅限于艺术创作,还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等多项荣誉,成为青海乃至全国工艺美术界的骄傲。她的故事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相结合的传奇,展现了坚持与创新、传承与发扬的精神。
2.冯海萍,31岁的冯海萍组织成立了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首批研发人员,2023年创建了冯海萍创新工作室。从一名普通的绣娘逐渐成为全国乡村工匠、荣获第二届全国丹噶尔绣娘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称号、青海省巾帼建功标兵、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市级传承人、皮绣笫一批研发人员、担任第十九届人大代表、“湟源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等。湟源皮绣和香包传承基地被评为“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和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等。为了让更多城乡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掌握皮绣制作技能,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回收皮绣成品,通过“公司+农户+无偿”的培训模式,助力农村妇女劳动及剩余劳动力,先后培训妇女3000多人次,其中扶贫户106人,吸纳从事皮绣及民间手工艺品的绣娘580人、扶贫户35人、残疾人21人。
3.更登才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化隆唐卡)”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者、全国十佳优秀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家、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青海省“昆仑英才•文化名家”获得者。现任化隆县政协常委、海东市政协常委、青海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化隆非遗综合传承基地负责人,兼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唐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唐卡艺术协会副会长、青海省慈善总会理事、西藏文化促进会理事、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唐卡艺术创作、推广和传承工作。更登才让师出化隆唐卡一代宗师白日光活佛,忠实地传承了化隆唐卡的技法精髓。同时他又多方取法,勇于创新,不拘一格,有化隆唐卡的传承基因,有西藏唐卡的风格探索,有大学学院派美术的人文气息。
4.胡兰索卡,从小在刺绣艺术的氛围中专心学习刺绣,2020年初被青海省政府命名为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类)代表性传承人。在构图和色彩搭配上独树一帜,传统代表作有太阳花﹑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刺绣佛像等,其中作品《太阳花》、《土族男装》、《首饰系列》在各类国家及省级旅游博览、技能大赛、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等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优秀作品奖等各类奖次。
5.才旦加,国家级非遗石刻传承人、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黄南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始,才旦加在青海省泽库县和日寺贡保才旦(国家级传承人)门下学习石雕技术,2010年开始学习雕刻各种民族文化传承图案,其作品于2021年获非遗作品大赛一等奖。2019年才旦加在和日村创建了和日石雕传习基地,开班培养学徒,基地已经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200多人。才旦加发起并参与多个环境保护项目,组织志愿者清理石刻周围的垃圾,修复破损的岩石,种植植被以保护石刻不受侵蚀;组织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让居民和游客亲自参与刻画制作,并邀请藏区著名雕刻大师,开展期培训。带领当地村民打造和日石经墙特色景点,帮助销售特色农牧副产品、石刻产品,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参加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展演活动、非遗(石刻)进校园活动。
6.杨永良,出生于藏毯世家,自8岁开始随家人学习织毯技艺,12岁在父亲杨怀春、伯父杨兴春、杨宝春等人的指导下编织简单的卡垫、座垫、马褥毯等,15岁便能独立完成从捻线、采集染色织物、染纱线、上经,挽橧、图案编织等整套工序,在熟练掌握传统编织技艺的同时进行了改进,使其更适宜制作大型藏毯,闲暇时间一直研究新产品和适应当代的藏毯艺术,其藏式一杆旗马鞍韂毯和骆驼圆形鞍韂技艺及藏毯的修复技艺已成绝活。2007年6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4月荣获乡村工匠名师。现任青海省海湖藏毯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加牙手工藏毯传习所所长、湟中加牙藏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对技艺传承与坚持超40余年,一颗守护传统文化技艺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
7.朱二奴,专职刺绣人员,现任民和县土族刺绣协会会长,省级河湟刺绣非遗传承人、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等。近年来,她义务担任民和银龙公司教师,培养众多刺绣人才,创作100多幅特色产品,多次受到省地县相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其刺绣作品具有独特价值,被青海省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天津市博物馆、荣程集团“时代记忆”馆、云南昆明官渡古镇博物馆等收藏。多次在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大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等高等学府进修刺绣技术。多年来,为保护和传承土族妇女刺绣工艺及“河湟刺绣”省级非遗项目,自费举办培训班、指导刺绣方法,带动村民通过刺绣致富。传授刺绣技艺,让村民将刺绣发展成增收手段,提升了村民收入水平,在当地刺绣产业发展和村民致富进程中发挥了关键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8.卓玛康珠,中共党员,祁连刺绣、祁连掐丝唐卡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青海省优秀科技特派员、青海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掐丝专业委员会主任,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兼副会长,青海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智库专家(艺术实践类),海北州州政协智库专家,青海省第十三届妇代会执委、海北州政协委员、祁连县默勒镇文化站站长、祁连默勒阿佳啦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先后在苏州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进修非遗传承技艺及知识,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飞花奖”银奖、“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青海省文化设计创意”银奖、中国创业创新大赛“创翼之星”等各类奖项近百项,获得青海省巾帼建功标兵、青海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利用自己的工作平台广邀手工艺品领域能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当地农牧区妇女举办培训班、传授技艺,帮助农牧区妇女依靠传统手工技艺不出家门口实现增收。
9.才让扎西,现任尖扎县文化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黄南州尖扎诺桑雕塑文化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自幼深受民族艺术熏陶,与手工艺品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与积累,2017年,创立了黄南州尖扎诺桑雕塑文化有限公司,创作了众多作品,泥塑作品《文殊菩萨》被兰州市石佛寺永久性收藏。打造了《四臂观音》、《长寿佛》、《大白伞千手佛》荣获泥塑示范户、“西部旅游商品博览会”个人贡献突出奖、第四届中国热贡•唐卡绘制大赛积极贡献奖、非物质州级文化遗产综合传习中心等多项殊荣。青海省第三届创业大赛黄南赛区团队组比赛中荣获优胜奖。2021年认定为黄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尖扎诺桑代表性传承人。积极解决贫困人员就业,培养众多学艺人及传承人;其中脱贫户5名,6名学艺人,州级传承人2名、县级传承人2名,县级民间工艺师1名。
10.马德功,现任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循化县政协委员。2007年,创立了博艺旅游文化公司,专注于开发黄河石艺画,将当地黄河石资源转化为文化艺术产品。其创立的企业不仅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还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被认定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公司采用了“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并通过“农户+车间”的模式,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有效促进了当地的扶贫工作。
11.李庆林,传统弓制作匠人,从小随爷爷、父亲参加射箭活动,对射箭产生了兴趣,父亲制作弓箭深受广大射箭爱好者好评,在父亲传授下对制作传统弓产生了兴趣,自2008年以来做起了弓箭生意,总投资近100万元,近年来,传统弓箭在青海及省外市场得到了广泛好评及认可,推动乐都非文化遗产有了新的发展。
12.何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铜器制作与鎏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研修计划咨询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展品征集评审与捐赠收藏系统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中国好手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旅游部授予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银器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主、青海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技艺促进部主任和专家、青海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西宁市湟中区突出贡献优秀人才、西宁市引才聚才555计划培养人才、西宁市湟中区银铜器协会会长、湟中区政协委员、西宁福瑞满银铜器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从12岁开始跟随父亲一直从事祖传下来的银铜器制作与鎏金技艺的学习研究,作品清新,精致、独特、风格典雅,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市级金银奖。
13.德吉措,自幼受家庭和环境熏陶喜爱刺绣,八岁起学刺绣。积极探索创新,将热贡唐卡绘画技法与刺绣融合,作品独具特色。致力于热贡艺术刺绣的传承与保护,带动乡村贫困妇女和青少年制作刺绣,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个人荣誉众多,获得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黄南州级非遗传承人等称号。作品在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家庭被评为“最美家庭”“同仁市先进典型”“巾帼建功标兵”“全州农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4.姜有存,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师、大通县剪纸,刺绣传承人,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剪纸社社务委员、青海妇女手工制品协会会员、青海民协协会会员、青海省刺绣协会会员,现任西宁市文化馆全民艺术老年大学、西宁市老干部大学、西宁市交通职业学院、大通中小学的非遗剪纸老师。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剪纸刺绣,后跟随青海民间剪纸大师王凤英学习剪纸多年,2022年,中央电视台13频道“走进县城看发展”报到大通剪纸,央视新闻联播频道报道端午节香包。2024年,在西宁市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技术明星”、“巾帼建功岗位标兵”称号。
15.李伦业,现研发灯笼品种达到100多种。2024年评为青海省民间美术大师、市级花灯非遗制作传承人、青海省退役军人先进个人。作品先后获得青海省退役军人创业大赛三等奖、第五届青海省“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大赛一等奖、海东市“乡村振兴”杯电商创业大赛一等奖、海东市第二届海东青年创业奖、乐都区第一届电商创业大赛一等奖。基地被青海省文化厅评为“青海省手工艺扶贫基地”“青海省手工艺示范基地”“海东市残疾人就业基地”“青海省扶贫车间”、“乐都区残疾人就业基地”、“乐都区残疾人培训基地”。利用《河湟花灯》平台,全面展示河湟文化,提升河湟文化品牌,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16.卓么杰,生产技术专业省级非遗项目宗拉青稞酩馏酒第四代传承人、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青海省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首批青海省乡村工匠、青海省“昆仑英才•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才”, 现任贵南县人大常委常委、 海南州政协委员、共青团贵南县委兼职副书记、青海宗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以青稞产业为重点,形成“青稞种植,青稞产品开发”的生态循环经济。带领团队在传统的青稞酩馏酒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宗拉青稞啤酒”新产品,该产品通过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是海南州首家啤酒标准化生产企业,也是全国首家有机青稞啤酒生产基地,并荣获一项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和两项外观专利,同时完成企业海南州科技示范基地认定。
17.严兆江,省级乡村工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将普通的馍馍铺升级为严哥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平安区绿色纯天然面点行业的佼佼者,其产品被认定为全区“电商合作推广名优农产品”和市级非遗项目。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认可,也是对他在传统面点文化传承与发展上所做贡献的肯定。
18.羊克加,州级贵南藏纸制作技非遗传承人,安多雄赤体藏文书法县级非遗传承人。因学习自己热爱的藏文书法而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纸,不同的纸张所呈现出来的字,各有各的韵味,从而进行探究与试验,在一代代的口手相授下逐渐累计了丰富的经验,使这项技艺逐渐成熟。2021年3月成立贵南县喇尔文具加工有限公司,秉持“诚信求实、创新发展”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高品质的文具产品,为弘扬和传承中国藏文书法贡献力量。公司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团队,与省内外多名知名书法艺术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交流学习,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19.王杰,海东市瞿昙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开设“瞿昙工艺工作室”, 探索开发出瞿昙寺象背云鼓等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旅游纪念品制作方法,义务修缮瞿昙寺部分泥雕佛像;2016年5月,设立了“海东市瞿昙雕塑工艺厂”,以“文化兴乡,技艺建村 联农惠农,共谋发展”为宗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弘扬工匠精神,深挖民俗文化精髓,提出“瞿昙工艺”概念,造就大山深处的农家品牌。
20.史生萍,现任青海省女企业家协会等多个协会副会长,政协湟中县第十届委员。12岁学美术基础,19岁赴西藏拉萨学掐丝唐卡工艺,26 岁师从国家级堆绣传承人徐全熙, 2005年创建艺术工作室,培养百位掐丝唐卡人才。2005 - 2008年再次赴藏学习藏传绘画艺术。2009 年进入民间艺术研发中心制作工艺品,同年获全国女经纪人培训中级技能证书。2011年成立青海全熙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其创作风格在传统基础上充满现代气息及审美,内容创新大胆,作品屡获殊荣,2011年作品《释迦摩尼》获北京文化博览会银奖并被北京广化寺收藏,《绿度母》在青海省工艺美术展获金奖,《镶丝龙盘系》和《堆绣盘系列》获首届“八瓣莲花”大赛金奖。2013年北京个人展作品再被北京广化寺收藏,2012年被青海省妇联评为“青海省致富女能手”。
21.更求普措,为玉树“芒擦”藏刀第五代传承人,在玉树当地创办了生产非遗金属锻造工艺工作室,从业42年间获得20多个奖项,挂牌扶贫基地、非遗传习基地9个,其制作“芒擦”藏刀被多次命名为“玉树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玉树 藏饰金属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玉树 藏饰金属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玉树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玉树 藏饰金属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等,在省级各类授予“(金属工艺类品)青海省三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树藏刀王”“优秀参展奖”等多项荣誉。并于2020年8月8日根据玉树州《格萨尔》研究学会安排传承格萨尔王文化,由他亲自精心制作的格萨尔王、所研皆殛剑、水晶白柄腰刀、嘉擦雅斯流星剑、森达宽面宝刀等在格萨尔王博物馆收藏。努力宣传本民族文化,开发研制具有玉树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制品和文化旅游产品,带动13人稳定就业。
22.加华智巴,2015成立泽库县羊尕尔巴扎牛羊绒产业有限公司,获得“首届黄南州非遗文创和旅游产品设计大赛”服饰毛革类二等奖。2021年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文创馆展销比赛中荣获第二名,2022年在青海省“农行杯”农(牧)家乐美食体验和农家特色产品展示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23.索南本,现任尖扎县文化产业发展协会会长、青海引福五谷画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2007年开始学习五谷画制作技艺,2015年创办青海引福五谷画开发有限公司,12月研发制作出大型五谷唐卡《释迦牟尼》;获得尖扎县工艺美术师荣誉称号;2018年6月被命名为“尖扎五谷画”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5月参加全国自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先进事迹报告,随后连续荣获黄南州州级民间工艺大师荣誉称号、“尖扎五谷画”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9月组织34家文化企业创办尖扎县文化产业发展协会,并担任会长并授予“荣誉会长”称号;2024年1月入选2023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名单中。至今,“尖扎五谷画”制作技艺培训人数达334人,其中培养出州级民间工艺师2名、五谷画传承人5名、县级民间工艺师2名、优秀手艺人38名。
(责任发布:赵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