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的3000头“订单牛”,给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为了提升牦牛出栏量,今年玛沁县以“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牧户受益”的模式促进牦牛销售,用高出市场价的收购价助民增收,县领导带头寻找订单。
8月,有关部门联系到3000头牛的采购订单,为了让更多牧民受益,订单首先照顾到6个乡的脱贫户、监测户。
玛沁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长冯振华介绍,这次在以高于市场价收牛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补贴、收购企业补助、屠宰企业让利的模式,每头牛还能增加补贴690元,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牧民的积极性。
拉加镇叶合恰村牧民索南东吉家出栏10头牦牛,收到6900元补贴。他说,今年在县、乡和村两委的帮助下,低保户出栏的每头牛在市场价的基础上还给了补贴,他感到很高兴,感谢党和政府。
“订单牛”都要打溯源耳标。果洛州是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辐射带动州,截至2023年底,全州已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草场2752.24万亩、牲畜63.28万头(只)。近年来,市场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越来越认可,进入市场,一枚小小的耳标连着产地信息和牛的健康信息,这对打造地方产业品牌、提升绿色有机藏牦牛肉价格有着积极意义。
可追溯耳标佩戴就是本地牛的“身份证”和”宣传页”。为此,玛沁县各乡政府建立了“订单牛”可追溯耳标佩戴“日报”制度,每天将前一日可追溯耳标佩戴情况,及时录入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系统中。耳标佩戴过程中,严格统一追溯模式、追溯标识、编码规则和信息采集,对各订单牛逐一进行拍照、登记、打标。
为顺利完成订单,玛沁县相关干部当起了“牛小二”的工作。坐在家中的牧民索南东吉,手机上收到一条进账信息,这是他卖“订单牛”的收入。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卖牛不仅卖了好价,还很省力。索南东杰说,政府给他很大帮助,肉价不仅没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还帮他完成了交易过程中的大小事宜。
在收购点,各乡工作人员蹲点给牛拍视频,做记录,上交牧民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及订单审批表,帮助牧民完成交易。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从卖牛、标溯源码、运输、收款全程介入的“一条龙”服务,大大减轻了牧民的负担,也保障了牧民利益。10多天集中卖牛,全部3000头牛收购完毕,订单如期完成。共向牧民补贴27万元,平均每户增收6000元。
(责任发布: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