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青海两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青海产业“四地”建设,坚持资源互补、互利共赢,通过引企业、育产业、扩销路,持续强化产业协作,助力青海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加大“引”的力度,推动产业集群打造和园区共建。深入开展产业集群打造行动,每年举办江苏企业青海行系列活动,充分利用“青洽会”“生态博览会”等省级招商平台,有序引导江苏企业向青海梯度转移。2021年以来,青海累计引进江苏企业48家,到位投资66亿元,特别是天合光能、阿
特斯等新能源领域名优企业落地投产,为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和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注入了强劲动力。立足青海产业基础,充分利用江苏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持续加大产业园区共建力度,促进共赢发展、互利互惠。2021年以来,两省累计共建产业园16个,其中农牧业产业园8个,带动就业近4000人。湟源县与南京市六合区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入驻的5家企业年产值1.8亿元,带动就业近200人。
做实“优”的文章,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扎实推进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立足青海区域实际和“土特产”优势资源,把60%以上的苏青协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坚持强链延链补链,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壮大,带动农牧民多元增收。2021年以来,在西宁市建成西部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海东市建成4万亩蔬菜基地,助力15个重点县建成“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强化两省高校和农科院的合作,积极向青海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培育壮大大通牦牛、湟中草莓、互助独头蒜、民和中草药、共和青稞、同仁蛋鸡等县域特色产业,以“小优特”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今年3月初,青海省乐都区引进3000株多品种无锡阳山水蜜桃果树,在2个乡镇开展栽培试验,计划明年推广种植。
下足“育”的功夫,积极培育新经济新业态。突出地域特色,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培育青海拉面经济、指尖经济、旅游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农牧民增收新引擎。以“青海拉面”江苏“四进”行动为载体,推进技能培训、辅料生产、务工就业等全产业链建设,目前在江苏省开办的青海拉面店2812家,从业人员1.1万人。去年青海拉面与江苏高校、高速公路服务区首度合作,达成进驻协议50余家,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结合“青绣”产业打造,扶持培育经济实体80余家、绣娘4.5万余名,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立足青海自然生态、民俗人文资源,坚持农文旅融合,深入实施大通树蛙部落、互助索尔干、民和禹王峡、共和恰恰湾等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带动近万名农牧民吃上“旅游饭”。联合江苏广电开展“大美青海·生态之旅”房车直播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展示“大美青海”旅游形象,2023年江苏来青游客超过35万人次。
拓展“销”的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深入开展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紧盯江苏消费市场,积极调动各方面资源力量,持续推进“青货出青”“青货入苏”,促进产业增质增效、群众增收致富。帮助青海培育11家省级销售示范平台,协调江苏新立讯、弗彼恩、鲜丰汇等知名销售企业,通过“东部龙头企业+西部专属原料基地”等模式,拓展青海农特产品营销渠道。持续推进专馆专柜建设,在江苏20所高校设立农特产品专柜,江苏的青海农产品展销和直营店达到45家。开展青海农特产品江苏行系列活动,在江苏的6个市举办特色商品展,同时组织省内近百家企业赴北京、深圳等地参加农产品展销活动,2023年完成消费帮扶4.6亿元,是上年的2.9倍。
(责任发布:赵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