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苏青两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四项行动”作为协作工作的“重头戏”,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要求,立足两省资源优势,优化要素配置,扎实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聚焦特色优势,促进农牧产业提升。结合产业“四地”建设,立足青海“土特产”资源,坚持农体文旅商“五业”融合,实施90余个“产加销”项目,带动2.5万农牧户年均增收5000元。注重加强生产链建设,培育脱水薯条等精深加工实体。强化与江苏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推动湟中奶牛、互助菜薹、同仁蛋鸡、民和中藏药材、共和青稞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引进夏季草莓、娟姗犏牛、阳山水蜜桃等新品种新技术,支持互助八眉猪、尖扎山羊、泽库斑羊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与无锡高新区以及南通、扬州经开区建立结对关系,累计共建16个产业园区,引进入园企业到位投资额超60亿元,重点推进共和生态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化隆蝴蝶兰高标准繁育基地等农牧产业园共建,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牧民多元增收。
聚焦延链补链,推进产业集群打造。坚持把产业集群打造作为产业协作的“升级版”,以联合招商引资为抓手,集聚上下游企业,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合力打造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乡村旅游等产业集群。引进新能源企业10余家,年度到位投资额超20亿元,江苏羲源集团、富本算力等头部企业落户青海,天合光能、阿特斯等光伏企业投入资金超百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销售收入可达千亿级规模,有力推动“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和“绿色算力产业集群”打造。“十四五”以来,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6亿元,支持西宁、海东2市建成8万亩蔬菜基地,新建冷库、蔬菜集散地,引入鑫康盛、胜道等企业建设脱水蔬菜、菜汁、薯条生产线,开展蔬菜深加工,培育专业合作社75家、种植大户152户、蔬菜经纪人300余人,助力打造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集群化发展。结合全省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投入协作资金1.03亿元,扶持培育150个专业合作社和家庭牧场,助力1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成千头牦牛、万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动牦牛藏羊集群打造。深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年度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4亿元,实施22个文旅项目,实施云上群加、青海湖之夜、大通数字文旅融合、甘青大环线首发基地、堪多旅游综合体等乡村旅游项目,带动48个村、1.2万农牧民吃上“文旅饭”。联合江苏广电开展“大美青海·生态之旅”房车直播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展示“大美青海”旅游形象,今年以来仅江苏来青游客超过60万人次,是去年全年的1.5倍。
聚焦助农增收,创新开展消费帮扶。联合开展“大美青海·生态之旅”、房车直播等系列活动,在江苏新闻媒体、地铁等平台投放宣传广告,创新开展“体育+”模式,合力打造“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形象。持续推动“青货进苏”,举办“青海农特产品进江苏”系列活动10场次,在江苏累计开设60个直销、展销门店,布设56个专柜,销售青海农特产品4亿元。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瞄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川渝4个地区,建设前置仓,健全供应链,青海农特产品走进3500家商超。培育10家省级销售示范平台,与江苏新立讯、弗彼恩、钟山集团、苏果集团、金陵饭店等销售、餐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东部龙头企业+西部专属原料基地”等模式,拓展青海农特产品营销渠道。建立高原冷凉蔬菜、牛羊肉销售基地,联合协作支援六省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资源力量,通过集采直销、订单销售、定向采购,销售冷凉蔬菜3万吨,牛羊肉销售全年预计达到1万吨。拓展消费帮扶领域,推动我省海北州与江苏徐州建立直销关系,订单销售海北藏羊1万余只。
聚焦就业帮扶,推动劳务协作提质。充分利用在青苏企资源,大力培育“苏企工匠”,通过“订单式”“定向式”就业技能培训,帮助43名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持续推动“宁姐月嫂”“青海绣娘”“互助家政”等特色劳务品牌发展壮大,打造“大通护工”“大通花儿餐饮”“乐都水暖工”等劳务品牌,带动11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合“青绣”产业打造,累计培育经济实体80余家,带动4.5万余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创新开展“青海浪花”行动,帮助54名退役士兵圆了海员梦,培育200名乡村工匠(大师),直接带动就业1.2万余人。持续推进青海拉面江苏“四进”行动,在江苏机关、高校、企业食堂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开设拉面店(窗口)75家,带动就业超300人,目前在江苏开办的青海拉面店2812家,从业人员1.1万人,产值16.7亿元。
(责任发布:赵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