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的放牧多数地区采用根据不同季节划分放牧草地,然后分群放牧的方式;少数地区实行围栏分群放牧。
1、牧场的划分
牦牛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属于高寒草地气候,只有冷、暖季节之别,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因而一般将牧场划分为夏秋、冬春两季,即夏秋(暖季)和冬春(冷季)牧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牧场的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离定居点的远近和交通条件等。夏秋牧场选在远离定居点,海拔较高,通风凉爽,蚊虻较少,有充足水源的阴坡山顶地带;冬春牧场则选在定居点附近,海拔较低,交通方便,避风雪的阳坡低地。
牦牛分布的有些地区,属高山狭谷地貌,牦牛可利用的草地总面积虽很广阔,但被深谷分隔为相对“零星”的草地,往往一个村、组、户使用的草地分散在几条山梁上,每一牦牛群只使用其中一、二个山梁的草地。因此,也有将牧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只是春、秋牧场使用的时间短、面积较小,似由冬牧场去夏牧场,或由夏牧场回冬牧场的过渡性牧场。该地区多以山沟、林边草地为冬牧场,以岭端草甸为夏牧场,山坡地带为春、秋牧场。
2.牧场的合理利用
夏秋和冬春牧场的利用时间,主要根据牧草生长情况和气候而定,一般各用半年。每年夏初(4~5月),整群分群后开始出牧,由冬春牧场转入夏秋牧场;每年冬前(11~12月),清点圈存数后,转入冬春牧场。但由于受草场面积和气候的影响,往往夏秋牧场利用不足,而冬春牧场利用过度,其结果反应出草、畜供需间的矛盾大,出现季节性的不平衡,在冬春季牦牛基本上呈半饥饿状态,掉膘严重。人们对牦牛乳、肉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市场价格上升,且与绵羊毛、肉之间的比价失调,饲养牦牛比饲养其他家畜的经济效益高,收入多;加上受“牛”是财富的传统观念影响,牦牛的存栏数持续增长,绵羊、山羊饲养量却有所下降。导致牦牛在草地畜种结构中的比例失调,使本来已不太合理的牛、羊比例更为不合理;使冬春季牧场的草畜矛盾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严重的超载、过牧现象。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优化牦牛种群结构,控制或减少牦牛数量的发展,才能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以求提高牦牛乳、肉等产品量及经济效益。
牦牛群在夏秋季牧场上,根据牧草的生长状况及牛群的大小,每10~40天搬迁一次放牧地。其搬迁的方向和路线,应基本固定,年年如此。两放牧地的距离,以不超过20km为宜。搬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人、畜、帐篷设施等同时迁移,牦牛群在迁移途中基本上不采食,待到新牧地后再放牧。另一种是人、帐篷设施等搬迁到新牧地,而牦牛群照常放牧,不随人、物一起走。只是出牧的方向朝着新的牧地,并逐渐向新牧地靠拢,晚上收牧于新牧地。
冬春季牧场上牧地的搬迁,其间隔时间可延长一些,一般在一个冬春冷季里,搬迁2~5次。如牦牛群小,并有条件给以一定量的补饲的,在一个冷季里也可以不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