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畜牧业+”模式——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次汗达哇村典型案例
基本情况:次汗达哇村针对农牧产业结构单一、贫困量大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实际,围绕“党建强、乡村兴、产业旺、群众富”目标,以“调结构、强特色”为抓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融入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建设与草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有机结合、党支部和党员在产业基地上兴村富民的“党建引领特色产业、科研攻坚创收致富”良性产业发展新路子,实现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村民增收互促共赢新局面。同时在草地生态畜牧业工程建设中,探索出了切合当地实际的“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可推广可复制生产经营模式。
主要内涵:草原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模式。一方面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契机,建立藏系羊高效养殖基地与村民致富利益联结机制。针对村民参与合作社积极性不高、疑虑多等问题,村党支部积极组织“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深化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带头引导牧户自愿按照1000元/股将草场、耕地、牲畜等生产资源折价入社,其中:藏羊1000元/只、牦牛4000元/头、耕地100元/亩、草场112元/亩的价格进行折股量化,全村123户326人全部入股,入股草场3.92万亩、耕地0.26万亩,入社入股率均为100%。另一方面群众自筹引进优质藏系羊6520只全部入股,入股村民既可稳获保底金收入,还可享受年底分红。合作社注册“雪域羚熙”商标,实行股份制核算,基本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社员变职员的“五变目标”。
草原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畜模式。次汗达哇村总耕地面积为0.23万亩,天然草场3.92万亩,该村认真贯彻落实“一优两高”发展战略,立足“牧业要发展,草业必先行”的发展要求,以藏羊产业为主导,以天然草原草畜平衡为抓手,加快推进“粮改饲”为主的人工饲草基地建设,筛选推广优质牧草品种,扩大燕麦及混播种植规模,逐步建立“引、育、繁、推”一体化模式,集成示范优质饲草“种、收、贮、用”实用技术,建植当年生牧草0.23万亩,提升改造多年生人工饲草基地0.6万亩,全村农作物秸秆及人工饲草料基地总量达到0.23万亩,饲草总产量0.46万吨;同时,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为核心,把牢“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总体目标,舍饲半舍饲牲畜4500头(只),开展牲畜分群放牧,草场划区轮牧,形成了“7+5”的放牧饲养方式(即7个月舍饲,5个月放牧),使天然草场植被覆盖度从2021年的49%提升到51.9%,形成以草定畜、种草养畜、草畜联动生产新模式。
草原生态畜牧业+牛羊标准化养殖模式。次汗达哇村以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建设为核心,立足藏羊资源优势,结合环湖草地现代生态畜牧业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以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为主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基地工程建设,以藏羊良种繁育供应基地、藏羊良种资源引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应用为主的畜牧科技支撑工程建设,实施良料良种良法集成技术应用,推广藏羊“两年三胎”绿色生态养殖,有效破解藏羊养殖传统粗放、基础设施薄弱、良法良料应用不足、养殖周期过长、生产性能过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发展瓶颈,形成草地生态畜牧业+牛羊标准化养殖典型可复制模式,促进草原畜牧业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有效转化。全村实现藏羊“两年三产”,6月龄羔羊活体重提高112%,平均胴体重达17.5公斤,当年天然草场载畜量减少50%;草食牲畜出栏量达到4000头只,出栏率60%,母畜比例由2021年的65%提高到90%。
草原生态畜牧业+牛羊可追溯体系建设模式。次汗达哇村以“生态畜牧业+”为核心,构建以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为一体的农畜产品可追溯体系,推进产、供、销为一体的草原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采取成年羊及断奶仔畜佩戴电子芯片耳标,人工输入相关数据,录入现有软件平台,建立健全县、乡、村、社、户五级可追溯体系。推行专业合作社主要开展标准化生产端及农畜产品初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及品牌推介等工作,初步构建“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殖基地+农牧户”五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构建“生产+加工+冷链+物流+营销”五位一体的产业链条体系,创新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