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发展模式—海晏县万只藏羊输出基地生产运营典型案例
基本情况:海晏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万只藏羊养殖基地,基地占地面积600亩,现有羊舍31栋、草料棚1栋及青贮池4座,机械设备2套。该基地以“政府监管+企业能人+联合社+农牧户”的运营模式运行,目前27栋羊舍养殖藏羊1.8万只。按31栋羊舍全部启用测算,每栋羊舍可饲养850只,养殖时间3个月/批,一个批次出栏藏羊2.5万只,基地年可出栏藏羊7.5万只(3批/年),可产出优质藏羊肉1350吨/年,实现产值783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60万元,对提高当地农牧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环湖地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主要内涵:强化保障,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成立万只藏羊输出基地推进工作专班,负责研究和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强化督促指导,确保万羊基地建设工作做实做细,全面推进万只藏羊输出基地建设工作。优化调整布局,整合资源要素,完善基地配套设施,重点划分4个功能区,即:养殖区、办公区、产教研学区、饲草种植及储备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研+产业链”。同时,为打造高标准、规模化、专业化的示范基地,注重景观打造和环境美化,开展基地绿化,设计制作青海湖藏羊雕塑。
双向赋能,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高校与地方“双向赋能”的新模式,与青海大学、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建立“校地协作”机制,推广应用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提升基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在基地挂牌成立海晏县农牧科技创新藏羊产业技术转化与研发平台示范基地,通过指导赋能基地发展,探索出一条青海藏羊标准化养殖的模式。同时,与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产教融合实习基地,依托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等优势,开展务实、精准、高效的帮扶合作,切实解决高原型藏羊产业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提高养殖效益。
优化运营,形成多元化联农带农联结机制。紧紧围绕群众增收这一关键,以联农带农为重点,建立推行了“政府监管+企业能人+联合社+农牧户”运营模式。政府监管,加强藏系羊品种培育、饲料品质监管等保障服务;企业能人,由企业负责整体运营、建成资产维护、牲畜及草料的采购与供应,并对周边牧户养殖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帮助;联合社,引导合作社积极参与基地养殖,对全县高原型藏羊核心群的羔羊早期断奶,以托管养殖的方式集中舍饲;农牧户,藏羊羔羊在基地托管养殖,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收入。充分发挥基地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务工就业、托养托管、合作社收益分红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积极与山东、宁夏等地沟通对接,拓宽销售渠道,保障市场供应,加快我县藏羊产业转型升级。基地联农带农运营模式,进一步保护海晏县高原型藏羊的品种,推动高原型藏羊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效养殖科技水平,稳定养殖经济效益。
创新生产,强化绿色有机藏羊肉输出。紧扣“扩规模,提质量”关键要素,实行“托养中心+农户”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托养中心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引导牧民向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转变,尤其通过科学养畜,优化生产流程,进一步提高了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实现数据的及时采集和信息共享。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核心,创新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牧产业,着力把海晏万只藏羊基地打造成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提高“金银滩羔羊肉”“青海湖羔羊肉”知名度,夯实藏羊产业基础,提升藏羊肉品质,切实带动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