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令哈市315国道(西莎线)向西南方向出发,在德小高速交界处改行戈壁线,就在一片绿树中到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铁锈色的犁铧雕塑告诉大家:农垦风情小镇到了。
“到青海去!响应祖国开发柴达木伟大号召!”上世纪50年代,一批热血青年拿着铁锹和十字镐翻越日月山,走过倒淌河,从今天乌兰县莫河驼场附近打着号子修通了去往德令哈的公路,从此开始在艰苦卓绝的戈壁滩上创办了青海第一个大型国有农场——德令哈农场,为开发柴达木提供了可靠的粮食保障。
建设当年,德令哈农场开垦农田8000多亩,亩产小麦200多斤。这些毫不起眼的数字背后,是开拓者拿铁锹和榔头在戈壁滩上的艰苦开垦,是顶着柴达木的烈日、狂风、飞沙的战斗,是在苍蝇大小的毒蚊子“轰炸”下的顽强拼搏……史料记载,第一批开拓者到达时,当地只有“9户半”人家和零星开垦的青稞地。兴水利,治盐碱,田间种下一棵棵绿树,到1958年,德令哈农场已经开垦出良田5万多亩。此后的几年,农场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先后兴建了多个厂矿企业和养殖场,为开发柴达木的建设者提供生活物资保障和新鲜蔬菜。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德令哈农场年缴售爱国粮在1000万斤至2000万斤之间。辉煌时,这里有自己的电厂、面粉厂、机修队、学校、医院、电影院等,俨然一个小型社会。农垦人在挥洒汗水和热血的同时,升华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柴达木农垦精神。
昔日的戈壁滩上造出了良田万顷绿树千行,德令哈农场从建立到最后移交地方政府,离不开一代代农垦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
2015年,总投资超过1.4亿元的农垦文化风情小镇开建,把宝贵的农垦记忆保存起来,让珍贵的农垦风情再次闪光,转型建设中国原最大劳改农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农垦文化为主题、以可鲁克湖水岸资源为依托、以现代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要方向、以体验式旅游为亮点的新型文化旅游小镇,在充分利用、保护本土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融入观光游览、生态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塑造出集生态利用、农垦影视基地、高原生态农业体验等为一体的AAAA级农垦文化园。
柯鲁柯镇镇长祁锐鑫说,“如今全镇各村都实施了一村一品特色种养殖,黄牛、牦牛养殖,藜麦、青稞种植,农垦风情小镇开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对当地群众增收提升明显。小镇建成后,迎来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群众,为他们注入精神营养和信念之光,激励着他们在柴达木建设事业中再立新功、再创辉煌。”(责任发布:叶培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