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乌兰县茶卡镇巴音村,一栋栋整齐的小楼,一条条笔直宽阔的马路、一排排精心绘制的文化围墙……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几年之前,巴音村并非如此。
2013年之前,巴音村的村民们还住在距离茶卡镇20公里外的小水桥地区,村里的路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住房也都是几十年前盖的老房子,基础设施很差不说,村里老人看病、孩子上学也都成了难题,人均年收入也只有2000元左右。
随着国家一项项的好政策落地实施,巴音村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在政府的努力下,2013年,全村35户村民从小水桥整村搬迁至镇区居住,每户建设二层住宅楼一幢,统一配套建设了院墙、大门、水、电等设施。如今的巴音村,干净的村道上停放着小轿车,家家户户都是窗明屋净,洗衣机、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村民“出行难、就医难”等问题也陆续得到集中解决。
搬迁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这一次搬迁改善的不仅仅是巴音村村民的生活品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找到了可以致富的“摇钱树”。搬迁至镇区的巴音村正好毗邻茶卡盐湖,近年来井喷式发展的旅游产业,又为巴音村插上了快速脱贫的翅膀。
巴音村党支部书记赵永龙介绍,2015年,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随着茶卡盐湖突然火热起来,全国各地到盐湖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茶卡的宾馆几乎爆满,很多游客找不到住的地方。村“两委”班子觉得,这是个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好机会,经商量研究,决定在“旅游服务”上动动脑筋。“由于村子离盐湖近的地理优势,我们当时决定引导老百姓开家庭宾馆,这样既方便了游客,又能增加村民的收入。”赵永龙说。
思路定下来了,可是要把想法变成现实,比想象中要难多了。当时,巴音村“两委”成员文化水平偏低,整个村子缺少能人和致富带头人,村民思想保守、不敢尝试,条件相对较好的几户也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想法,很难把群众带动起来去办家庭宾馆。关键的时候,还得有个“领头羊”。
这时候,巴音村前村党支部书记盛廷海站了出来,他首先带领村干部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将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彻底解放出来。同时,他动员村里干部党员带头开办家庭宾馆,自己第一个做示范,筹钱开了第一家家庭宾馆,紧接着,其他党员也积极响应办起了家庭宾馆,当年就有了非常可观的收入。
“当时就感觉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让党员带头干起来。”盛廷海说,“一开始做民宿只有三、四间,到如今已达到十几间房。村民们看到收入可观,便家家户户跟着开民宿,大家抱团一起发展旅游服务业,越办越红火。”
村民祁永娟是2015年开办的家庭宾馆,走进她家院内,120平方米砖混结构二层小楼,标间、单间、三人间……十五间客房配套设施齐全,既干净又整洁。“从来不敢想,自己也能当小老板,住小洋楼,靠旅游致富,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祁永娟高兴地对记者说。据她介绍,当时修建房屋时,自己只掏了4万元,其余15万元由政府补贴,自己家的年收入也从以前的6000元增长45000。
目前,全村35户都开办了家庭宾馆、农家乐,现有客房328间,床位756个,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840元,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据赵永龙介绍,村里的家庭宾馆已经在网上宣传、推介、预定,减少村民每天上街揽客,有效保证了入住率,增强了每一户家庭宾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小康生活,村民从心底里感谢党、感恩党。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村“两委”班子积极组织村民去村史馆参观学习,“让大家看看以前用过的老物件,还有一些老照片,能够忆苦思甜,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赵永龙介绍,此外,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上党课、参观学习、远程教育等形式,丰富党史学习形式,激发学习热情。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村党支部把“为人民服务”经常挂在嘴边,坚持为村民办实事。通下水、挖水槽、道路维修、更换电变压器、文化墙建设、安装健身器材……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普通小事,让党和群众的心更近了。此外,组织村民们参加家庭宾馆培训、电商培训、刺绣培训,持续促进村民增收,提升村民幸福感,巴音村在这条强村富民之路上越走越广阔!(责任发布:叶培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