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北州各级党委、政府、农牧区工作者与广大农牧民群众一道为发展乡村产业修路、架桥、建墙、栽树、育家,顺天时、量地理,促使乡村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修一条致富的“路”。能拓宽农民稳定增收的渠道,促进农民多点增收,跨界获利。近年来,海北州农牧和科技局通过转方式、提效益,全力做好农牧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海北得天独厚的区位及旅游优势,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时下,门源县祁连山生态牧场、海晏县文迦牧场、祁连阿柔部落、刚察梦蓝圣景等养殖、餐饮、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如火如荼、蒸蒸日上。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通过种畜比赛、油菜花节等方式,运用网络直播、图文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多角度、多形式宣传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品牌。2021年申报了门源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项目,门源县、海晏县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架一座过河的“桥”。能加快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联结,能打通工农城乡。以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产业的发展,聚焦农牧业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活跃、产村产城一体的农牧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和融入全省藏羊、牦牛产业集群。建成门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刚察生态畜牧业加工产业园、海晏省级循环农业产业园、祁连农牧业产业园都已步入快车道。建设了牦牛产业集群、藏羊产业集群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行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推动产业形成合力,增强发展后劲。
建一道防火的“墙”。能增强农牧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做给农牧民看、谋划蛋糕,带着农牧民干、做大蛋糕,帮着农牧民赚、分好蛋糕。目前,全州牦牛、藏羊保险806.6万元,农作物保险覆盖面达86%。涉农补助资金2.07亿元,享受农牧民奖励补助资金农牧户4.82万户、21.69万人,户均补助资金达0.43万元,人均955元。
栽一棵摇钱的“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产,农民变股东,能催生“三变”改革的红利。截止目前,全州4县30个乡镇214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共清查核实村集体资产7.87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4369.2万亩;完成214个村成员身份确认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工作,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6.19万户22.64万人;214个村22.64万农牧民完成了股权设置和折股量化,发放股权证6.19万户,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214个,身份成员确认、股权设置和折股量化、发放股权证、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率均达100%,为后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创建了平台和载体,联系农牧民群众享受分红建立了连心桥,打通了最后1公里。
育一个连心的“家”。推动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对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充分释放各类资源要素活力具有积极作用。截止目前,成功创建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文迦牧场、祁连山生态大牧场、达玉民俗村等一批新型组织茁壮成长,全州打造省州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36家,畜禽规模养殖场99家,涉带动8.5万农牧民就地就业,实现脱贫摘帽。“十三五”末,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42元,年均增长8.6%。规模化激发了农牧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活力。(责任发布:杨宝华(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