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西宁市乡村振兴局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握好“接力棒”,按下“快进键”,奋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歌。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重点项目。加强与各级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全力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实施。目前已落实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88亿元(其中中央扶贫资金4.34亿元,省级扶贫资金0.94亿元,市级扶贫资金0.6亿元),切块下达到大通县、湟源县和湟中区,重点实施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村内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发展壮大贫困村农业主导产业、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补齐贫困村发展短板等。
打造示范工程,加快项目建设。积极行动,强化措施,赶工期、抓进度,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积极申报省级城乡融合示范县1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2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大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以点带线推面,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助推“三乡工程”,引领乡村振兴。持续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巩固壮大2016年以来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使11470户贫困户42629人在持续实施种植、养殖、服务等到户产业项目中实现稳定增收,使4312户14195人在实施资产收益项目实现稳定分红并逐步调整到种植、养殖等项目中,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加强金融扶贫,发放“530”小额信贷1748户8174.5万元,发放互助资金贷款1596户8543.5万元,为脱贫群众发展壮大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加强光伏扶贫电站管护运营,上半年发电4830万度,收益资金达3600万元,330个脱贫村平均收益达11万元。推进非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推进485个非贫困村每村100万元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做好国际农发项目完成评估验收,总投资达2.2亿元的国际农发基金扶贫项目通过五年的建设全面完成,5月份通过了国际农发基金竣工评估团的竣工评估。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继续扶持642户2435人建档立卡搬迁户发展到户产业,稳步增加家庭收入;为 400户搬迁户发放“530”贷款3000万元,为210户搬迁户发放“互助资金”贷款400万元,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促进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稳定就业632户1192人,做到了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均只少有一人务工;对不能外出的223人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安排从事生态护林、保洁等工作,月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强化工作督查,加强项目管理。实行扶贫项目建设“月汇报”制度,各县(区)每月25日按时汇报项目工作进度情况和资金支出情况,促进了各县(区)项目建设和资金支出。会同财政局、发展改革委等单位不定期对项目进展和扶贫资金使用进行督查,确保项目按计划开展和扶贫资金安全。开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项目资产盘点,2016-2020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12143.24万元,实施项目435个。对今年安排衔接资金实施的项目全部纳入资产管理范围,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建立县、乡、村三级资产管理台账,做好确权登记和运营维护。落实好公告公示制度,将扶贫项目计划安排情况、项目实施情况等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责任发布:杨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