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群众俗称“上黄”。是一种再侵染频繁,发生范围广,发展快,传播远,流行性强,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流行,危害程度重的小麦病害。在互助县尤其对半浅半脑及脑山地区小麦威胁较大。小麦条锈病危害后引起小麦粒重降低,一般地块减产25%左右,严重地块减产50%-80%,损失极大。
根据省植保站“病虫情报”,今年甘肃省冬小麦区条锈病发病范围广,菌源量比较充足。加上7月以来,互助县持续出现高温晴热天气(7月1-19日),平均气温在13.4-18.8℃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全县气温偏高2.2℃;全县降水量在8.1-73.6mm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6-8成。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互助县农技中心植保站监测的情况来看,自6月25日在红崖子沟、哈拉直沟地区发现条锈病中心病株以来,截至目前,互助县川水、浅山及半浅半脑地区小麦田条锈病均已普遍发生,除高海拔地区以及互麦15号等小麦抗病品种外,其余地区及品种病田率达100%,各调查点平均病株率达到45%,严重地块达到100%。尤其以半浅半脑地区的威远镇、五峰镇、台子乡、东和乡、东沟乡、丹麻镇等为主,小麦条锈病呈流行趋势。
为切实做好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互助县要求各乡镇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配合县农技中心,利用手机微信群等做好小麦条锈病防治宣传、动员工作,动员群众积极开展喷药防治,最大限度减少小麦条锈病为害造成的损失。
防治方法:防治药剂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亩60-80克,或20%氰戊三唑酮乳油每亩100克,兑水30-50公斤喷雾,隔七天再喷一次。(责任发布:叶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