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的山川与旖旎的朝霞融为一体,曲折的庭院小路与雅致的二层小楼相映成趣,院落长廊整齐洁净,从湟水河岸吹来的风裹挟着夏日的阵阵热意……在素有“青海第一村”之称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新成立的全县首个农村党校既聚人气又接地气,一幅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和谐图景尽收眼底。
6月上旬,中共下川口村支部委员会党校揭牌成立,这是民和县成立的首个农村党校,旨在打通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让广大农村党员“足不离乡”就能接受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是民和县党员教育培训的又一坚实平台。首个农村党校的成立,让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下川口村再次被人们瞩目。
红色着底,内外兼修打基础
驱车掠过成片的桃林、麦田,不一会儿便来到了“青海第一村”村史馆。村史馆的旁边,便是依托红色村史资源成立的中共下川口村支部委员会党校。
据马场垣乡党委书记祁延虎介绍,村上充分利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资金和中央财政扶持资金370万元,以下川口村原中学校舍、操场为基础,通过改造、翻新原校舍,修建了村史馆、综合教室、食堂、宿舍楼、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并配套修建了休闲长廊、假山喷泉,建成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党校。党校占地4791.45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可容纳40人住宿、50人上课的综合楼、可容纳70人就餐的学员食堂等。
马小芸是村史馆的讲解员,在她眼中,下川口村农村党校必将从下川口村由来已久的红色村史中汲取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下川口是一个具有红色底蕴的村落,从年仅16岁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的桑承禄,到年仅23岁便牺牲在国外维和战场上的张宏发,一个又一个英雄模范就像一本又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全县首个农村党校建立在这里,红色村史为新生的农村党校注入厚重的历史底蕴。”
红色浇筑,创新课程搭平台
村党支部书记包永红勤学党务知识,村委会主任杨双红干事劲头十足,他们是新任的农村党校校长、副校长。
管理人员从农村出,师资力量在农村成长又回归农村,课程主题聚焦农村又突破农村……依托村史馆、桃花源景区、工业园区等资源和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区位优势,下川口村农村党校的课程设置极具地域特色,创意十足。
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现场观摩、金星村反季节果蔬种植技术实训基地观摩、隆治乡桥头村种养殖合作社观摩、下川口村下东川高效农业露天蔬菜种植基地观摩……除设置广大党员亟需的理论课程之外,观摩课程涵盖周边极具行业特色和参考价值的现场参观点,打造了集企业、合作社、农户于一体的实践学习课程。
说起课程设置,村党支部书记包永红认为,下川口村下东川高效农业露天蔬菜种植基地是下川口极具推广价值的“产业名片”,“这里是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区域,下东川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高效农业露天蔬菜种植基地是村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也带动了不少贫困户增收致富,曾经的贫困户冯德录如今是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把这样的致富能人和致富经验当‘传家宝’,就是我们农村党校的‘活招牌’。”
红色升温,薪火相传促发展
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农村党校一经成立,后续发展是大问题。对此,马场垣乡党委副书记杨占华有长久的打算。
“我们农村党校虽然定位于‘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主阵地’,但也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带动作用,乡党委将不断探索和创新课程设置,邀请多领域、多元化的授课老师,承接农村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纪委监委等党政机关培训,为农村党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为加快推进全县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贡献力量。”杨占华说。
农村为党校发展注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内涵,党校发展也需为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注入强劲动力。
位于院内的学员食堂,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桃花林餐厅”,每年5万元的承包费是下川口村村集体经济的保底收入。村党支部书记包永红说:“专业的餐饮人员承包党校食堂,不仅能保证食堂风味,还能吸引桃花源景区的游客前来就餐,这无疑是对我们村史馆和农村党校最好的推介方式,还保障了村集体收入持续增加,一举多得。”
从“青海第一村”一路晋升为享誉全县乃至全省的小康生活新样板、乡村振兴新典范、红色教育新圣地和文化旅游新名片,在筑梦小康道路上实现“乡野变热土”的美丽蝶变,下川口村在农村党建发展中书写了“故土变大道”的红色篇章。(责任发布:石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