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PPR)是由PPR病毒引起小反刍类动物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非常高。OIE将该病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I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和野生小反刍兽如鹿、羚、野山羊等,其中山羊高度易感。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多雨和干燥季节易发生。
1、流行概况
早在上世纪40年代,PPR首先爆发于西非,随后扩散到东非,经中东传至亚洲。近年来,我国周边的老挝、孟加拉、印度、尼泊尔、俄罗斯、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国家先后爆发PPR,并严重流行。2007年7月,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现PPR疫情,2013年12月初至今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辽宁、山西、河北、江西、重庆、安徽、四川、山东等地流行。
2、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
潜伏期通常4-5天,体温骤升至40-40℃,持续5-8天后体温下降,唾液分泌增多;鼻腔分泌物初为浆液性、后为脓性;常呈现卡他性结膜炎;后期口腔坏死,常伴有支气管肺炎、孕畜流产、出血性腹泻,随之动物脱水、衰弱、呼吸困难、体温下降,发病后5-10天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90%和50%—80%,严重时,均可达100%。
消化道糜烂性损伤;支气管肺炎;皱胃出血、坏死;偶尔可见瘤胃乳头坏死;回盲瓣区、盲结肠交界处和直肠严重出血,盲结肠接合处有特征性的现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鼻粘膜、鼻甲骨、喉、喉、气管可见小淤血点。(责任发布: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