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西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主动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着手,着力破解农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引领农牧业迈上高质高效发展之路。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牧业,瞄准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提高四大目标,加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组建柴达木枸杞研究院、柴达木藜麦研发中心、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海西综合试验站等平台,开展藜麦新品种选育审定、枸杞活性成分功能性评价、生物制剂研发、粮食作物提纯保种等科研、中试、示范和集成推广,选育推广枸杞、藜麦等耐盐碱、耐旱等作物。海西国家农业科技园通过国家验收,实施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枸杞烘干示范、高效智能型设施蔬菜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柴达木黄牛保种等农牧业科技项目。持续加大农牧民科技培训,累计受益群众20万余人(次),全州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8%以上。
协调促进产业融合。扎实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绿洲枸杞、城郊蔬菜、生态养殖”的有机生态农牧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枸杞、藜麦、肉羊、肉牛等十大特色产业,全州农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同比增长15.5%,其中粮食、油料、饲草种植面积达37.68万亩、6.17万亩、10万亩,同比增长36.5%、21.9%、110.5%,枸杞、藜麦、果蔬、畜牧业产业布局更加科学,稳粮优经扩饲成效显著,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我们积极探索发展平台经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相继建成格尔木、德令哈枸杞交易市场和七个地区活畜交易市场以及柴达木枸杞质量追溯体系平台、柴达木电商绿洲平台、“牛杞来”特色农牧业平台经济信息管理平台等平台,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州农林牧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9%。
绿色推动产业提质。主动融入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累计实施“双减”项目66.8万亩,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30%以上。加大“两品一标”认证,累计认证绿色食品企业37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6.8万亩、有机牧场236.2万亩、有机枸杞12.9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柴达木枸杞、茶卡羊、天峻牦牛等9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书。全面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成功创建德令哈、格尔木、都兰3个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乌兰藜麦高标准专业化生产加工基地。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产销可对接、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生产消费互信互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序开展,建成规模有机肥厂15家,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全面完成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
开放引领产业增值。坚持“筑巢引凤”和“借船出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实施主体培育工程,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规范化运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67家、家庭农牧场365家、生态畜牧业联合社6家、州级特色产业协会3个、产业化龙头企业81家。组建东昆仑藏羊、三江沃土藜麦产业联合体。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打造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柴达木枸杞入选中国100个受欧盟保护地理标志名录,品牌价值达92.5亿元。建立广州、亳州枸杞批发市场直销模式和海西消费扶贫体验馆,鼓励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展、欧盟有机食品展、浙江农博会等知名展会,柴达木枸杞入选央视“广告精准扶贫”单品品牌广告目录,产品远销18个国家和地区。
共享带动产业共赢。持续推动惠农政策落地,在做大产业发展“蛋糕”的同时,注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在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现代农牧业发展,成功创建都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莫河驼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香日德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等十余个国家级产业园、示范区,带动16余万农牧民参与农牧业种养加、产供销全产业链开发,丰富发展“产业园+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民”等模式,“金沟里”模式、“梅陇模式”等新模式推陈出新,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打通了农牧民增收“最后一公里”。全州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07元,年均增长8.6%,增幅排在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前列,提前两年实现翻番目标。(责任发布:叶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