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茫曲镇那然村是当地唯一的回族村。这个村子不简单,村民共同们走南闯北,在全国16座城市开起拉面店。这是一碗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幸福面”,也是一碗带动各民族产业发展、实现增收的“团结面”。
平坦的水泥路,绿树成荫的乡间小道,宽敞明亮的文化活动室,村民邻里间团结和睦……走在茫曲镇那然村,生活幸福的滋味可感可触。
“有了拉面经济,大伙儿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的巨变,让那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登彪感叹不已。
对于过去,马登彪记忆深刻。那然村是农业村,祖辈都靠种地为生。村里耕地少、草场少,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村民收入低,大家伙儿都盼着过上好日子。”马登彪说。
曾经的那然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后进村。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改变现状,那然村每个人都迫切地寻找着答案。
幸福生活的密码就是一碗热腾腾的拉面。
今年58岁的马登彪是较早外出打工学到拉面技能的人之一。马登彪家有7口人,看到村民们在饭馆打工的同时还能学到拉面技能,每个月还有不错的收入,马登彪心里有了更长远的谋划,先学技能,再当老板。
1997年,马登彪去上海在同村村民马山海的饭馆里打工,苦活累活抢着干,马登彪乐在“苦”中。他清楚,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得沉下心学会真本事。店里没顾客时,马登彪独自在厨房专心研究拉面技能,严格要求自己掌握和面、揉面、调制汤料等各个细节。
2005年,马登彪终于在上海开了一家拉面馆,经营的10年时间里,既挣回本金,还有了一定的积蓄。干劲满满的马登彪并没有停下脚步,为了扩大规模,2017年,他在太原市开了一家牛肉面店,一家4口人共同经营,一年至少能挣20万元。这两年,马登彪还在西宁买了房子,孙子在太原上学,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近几年,为充分发挥拉面经济带动就业、创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农牧民群众自主创业的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贵南县加大贷款扶持力度,通过银行贴息贷款和提供专业技术培训、重点扶持拉面人扩大经营规模等方式,促进拉面人创业就业,鼓励更多村民加入到拉面行业中。那然村153户拉面经营户把店开到了上海、山东、北京等地。村民们还通过帮扶、亲戚合伙等形式带动发展,经营户通过商议,规定每户经营户带动6户村民增加收入,大家相互帮扶,共同奔小康。2018年,那然村成功摘掉贫困帽。政策帮扶有保障,村民们投资拉面生意的积极性更高了。
村民韩成云就是在好政策的帮扶下,经营拉面店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今年35岁的韩成云是建档立卡脱贫户,原先家庭生活困难。2014年,韩成云去上海在同村村民的饭馆打工,其间,学习到拉面技能,并通过政策贷款,在上海投资8万元开了一家拉面馆,年收入达到30万元。还有一部分村民在贵南县城开饭馆,收入也不错。
如今,那然村利用拉面产业优势,保持年劳务输出300人,实现创收900万元。马登彪说,拉面把贵南各族儿女的心连在一起,促进了民族团结,也与省外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责任发布:石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