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更加多元、开放,近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驻村调解室”在双树村正式挂牌并开展工作,开启了互助县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新征程。
双树法庭辖塘川镇、西山乡、蔡家堡乡3个乡镇58个行政村,辖区面积364.1平方米,人口70659人。辖区内人口密集,工厂企业众多,婚姻家庭纠纷、合同纠纷、群体性劳资纠纷时有发生。法官却只有2名,办案力量有限,如何用有限的办案力量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双树法庭将目标瞄准了多元解纷。他们大力开展巡回审判、法治宣传、调解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等活动,在构建多元解纷机制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驻村调解室”就是这一步步探索和工作经验的凝结。
洁白的墙面搭配简单的办公桌椅和法徽,办公桌上放置着调解员、法官、申请人、被申请人、旁听席等标牌,简洁不失威严的“驻村调解室”就设在辖区塘川镇的水湾村村委会办公室。
“3+1”工作机制是“驻村调解室”的“招牌”。调解室由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人民调解员组成。主要负责调处涉及本村及邻村的民间纠纷,同时承担部分法律文书的委托送达工作以及法院委托调解的案件,根据案件和群众需求适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双树法庭庭长马月英介绍,驻村调解室的成立延伸了司法服务的触角,拓宽了矛盾纠纷解决渠道,加强了诉调对接,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关口前移,使矛盾纠纷化解在乡村、化解在村居,真正做到“问题不出门,矛盾不上交”,走出一条诉源治理的新路径,从源头上理顺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全力维护辖区社会的和谐发展。
据介绍,社会治理需要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源头治理是最有效的治理。设立“驻村调解室”,将法庭搬到村里、搬到老百姓家门口,变被动收案为主动调解,是互助县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新举措。驻村调解可以不进入诉讼法程序,以一个相对舒缓、灵活、快捷、简便的方式化解矛盾,在减缓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性的同时,也减轻了群众诉累、降低了诉讼成本,一些简单的纠纷现场受理、现场调解,化解在源头阶段、萌芽状态,这也成为互助县人民法院将队伍教育整顿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举措之一。
同时,“驻村调解室”还将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等服务,促使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判向源头防控延伸,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司法公正树在基层,把司法服务延伸在基层,让矛盾纠纷化解于未发、止于未诉。
互助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杨占菊告诉记者,调解工作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除了聘请调解员、邀请村里有威望的群众开展调解工作,法官也要经常性参与进来,走出办公室,住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把身子下沉到最基层,倾听群众心声,做到心中有百姓,脚下沾泥土。
2020年,双树法庭受理了一起叔侄因宅基地使用权反目的纠纷,原告马玉某与被告马某某是叔侄关系,2018年原告在新疆打工期间,被告以双方有口头协议为由在原告宅基地上修建房子,2020年5月,原告以被告未经其同意私自在其宅基地建房为由,要求被告拆除所建房屋,恢复原状。
受理该案后,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的亲属关系,直接开庭判决不利于化解矛盾和修复亲情,法庭到双方当事人所在的西山乡湾地村村委会广场上,并邀请村上威信较高的年长者以及村干部参加庭审及调解,叔侄俩难以调和的分歧,短短一天达成了协议。最终,既未破坏已建成的房屋,也保护了原告的利益,叔侄当场握手言和、冰释前嫌。
近年来,互助县人民法院案件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给有限的审判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为了解决案多人少矛盾,缓解法官办案压力,减轻当事人诉累,给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经济的纠纷解决途径,互助法院一直致力于构建与完善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各派出法庭纷纷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调解新路子。
互助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韩如龙说:“互助县人民法院将充分发挥‘驻村调解室’作用,深化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改革,强化诉源治理,创新司法便民举措,为新时代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互助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责任发布:马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