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必促文化繁荣,旅游发展必赋予文化底色。“十三五”期间,海南藏族自治州累计接待游客42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7.29亿元……这组数据生动地展现出海南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这片被称为“海藏通衢”的高原之地,兼具古老的智慧和新鲜的活力,古老的文化遇见新兴的旅游产业,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文以载道,旅于之源”是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才桑太的答案。海南州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又处在丝绸之路南辅道、河南古道、唐蕃古道、羌中道四大古道上,曾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通道,因而形成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融合的特点,成为融入“一带一路”的关键通道。
怎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才桑太说,借助文旅融合的机遇,海南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秘悠远,包容万千。作为海南州州级非遗项目——“青海湖传说”的传承人,青海电视台安多卫视文体部编导多杰尖参便是从小听着青海湖水的波浪声和神秘传说长大的。他的记忆里,青海湖畔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如今,作为文化工作者的他长年在青海湖一带搜集整理民间传说,通过视频影像方式传承、讲述民间故事。
见到多杰尖参时,他们一行人正在青海湖畔拍摄视频,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传说:
“青海湖”在藏语中叫“赤雪加毛”,意为有一万个翅膀的龙女。相传,千百年前这里是一片风景奇特的草原,草原深处藏有一眼泉水,不同寻常的是这泉眼用石板盖着从不外流。
唐朝年间,松赞干布的大臣隆东赞以使臣的身份前往长安求娶文成公主途经此地。阳光明媚的清晨,他们烧火做饭,待休整后继续朝东行进。隆东赞命人去草原深处的泉眼处取水,并特意吩咐部下取完水定要用石头盖住泉眼。贪婪的部下被清澈、甘甜的泉水吸引,将隆东赞的嘱咐抛至九霄云外,却闯下大祸。泉水喷涌而出,以势不可挡之势淹没了草原上成千上万的牧民、牲畜,水势凶猛,谁也无法阻挡,任泉水喷涌形成湖。巡游人间的仙人见状,急忙砍下隆宝赛钦山的顶部扔过去想盖住泉眼,却被汹涌的大水冲走,漂至湖中央形成海心山……
时间过去千百年,民间传说却流传至今。多杰尖参告诉记者,这些传说从历史、神话、宗教、地理全方位介绍了青藏高原的山川宝藏,以及各民族团结友爱、繁衍生息的故事,这些民间传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从黄河源头出发形成的系列故事。作为“青海湖传说”传承人,除了老人讲述、民间收集以外,多杰尖参还加入自己的创作灵感,让“青海湖传说”以规范的系列民间传说展开。
与多杰尖参相似的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月山传说”的传承人阿旦尖措。
阿旦尖措从小放牧,寂寞的草原上,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听老人们讲述关于眼前这座大山的传说,久而久之,他从听“日月山传说”的人变为讲故事的人。
日月山曾叫赤岭,藏语为“多尼达”,意为石头日月,位于青藏高原第一镇倒淌河以东约17公里处,山口海拔3520米,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文成公主从长安一路西行来到赤岭,她在峰顶翘首遥望家乡,愁容满面,不禁取出临行时父王母后所赐的黄金日月宝镜,怕文成公主恋乡不肯入藏,使臣早将黄金宝镜偷换成石头镜子,镜中的长安繁华依旧,但联姻的重任还需完成,泪水涟涟的公主将镜子掷下赤岭,继续踏上入藏的路途,身后宝镜形成日亭和月亭,泪水汇成从东向西流淌的倒淌河,后人用“天下河水皆向东,唯有此水向西流”来形容倒淌河的神秘。
讲“日月山传说”时,阿旦尖措眼神很亮,显然他视民间传说为珍宝。阿旦尖措说,遗憾的是民间传说很少有文字记载的,很多已被人们遗忘了。为了保护和传承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阿旦尖措在青海湖畔发展起文旅产业,修建120平方米的文史馆,展示“青海湖传说”和“日月山传说”,以壁画的形式继续给游客们讲述民间传说故事。
在海南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伏俟古城等文化灿若星河。才桑太说,乡村振兴中提出的文化振兴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振兴文化内涵是海南州一直都在探索、思考的问题。(责任发布:石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