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东市乐都城区出发,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瞿昙镇徐家台村。沿途瞿昙河细流涓涓,山间公路蜿蜒崎岖,两旁的碧桃花、迎春花争相盛开,给人一种别样的乡土气息。
随着春回大地,村里的树木新叶渐绿,将村庄装扮得生机盎然。走进干净整洁的村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墙上一张张大学生毕业证、获奖证书格外醒目,264名大学生、26名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生显然是这个村的骄傲。刚刚连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徐世林为此自豪地说:“我们这个村的发展潜力可大着哩!”
特色产业植乡村振兴之“根”
距离徐家台村村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大楼50米处,便是瞿昙镇镇级电商服务站,里面摆满了菜籽油、刺绣作品、酩馏酒等。电商负责人一边整理着货架上摆放的物品,一边告诉记者,徐家台村的“瞿景”菜籽油早已走向了全国,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与徐世林交谈中得知,这几年,徐家台村争取了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50万元,建设了面积200多平方米的“瞿景”油菜籽加工坊一处。依托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油博士”榨油坊,打造了无锡市对口帮扶党建示范点,鼓励“瞿景”榨油坊通过与本村及全镇各村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以订单种植方式合作,形成了立足本村、辐射全镇的原材料供应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榨油坊负责人徐世林、榨油坊操作员徐进志、榨油坊保洁员马淑萍……榨油坊的责任一览表里,每位职员分工明确。徐家台村利用榨油坊面向全镇承接产品代加工、代营销服务,并对接大型电商平台,通过线上营销拓宽销售渠道,在乐都城区和周边省、市、县设立优质特色农产品直销中心,实现线上快速订单、线下高效配送的运营模式,拓宽了收入渠道,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6万元的收入。
为了让徐家台村的菜籽油更加优质,村里通过集中流转土地或折股量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设施装备的方式,对全村350亩耕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推广种植出油率高的油菜品种,联合瞿昙片区各村打造规模化油菜种植基地,将油菜花海打造成瞿昙寺——朵巴营卧龙谷景区——药草台寺经典旅游路线上的又一景点,并充分利用油菜花最佳观赏期与瞿昙寺“花儿会”时间重合的机遇期,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吸引游客,实现农旅结合,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我们以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实现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易地搬迁安置区附近6亩土地建成扶贫车间,实施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高质量促进搬迁户实现长远、稳定脱贫致富。”徐世林说道。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活,则全盘活。徐家台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依托资源禀赋,紧扣发展趋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脱贫产业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全力助力乡村振兴。
环境治理塑美丽乡村之“形”
“以前我们村大多是旱厕,既不方便,又不卫生。”徐家台村村民李梅兰说起几年前的厕所,连连叹气。今天的徐家台村,几乎每家都有卫生间、水冲式便器,昔日卫生死角消失了。
白墙黛瓦、绿树环绕,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正值晌午,李梅兰拿起水管向小广场走去,“这几棵树从种植那天起都是她在义务管护,这都好几年了啊。”徐世林说。原来李梅兰的家就在不远处,每当她打扫自家院子时,也会顺带将村委会门口的卫生打扫一下,刚开始觉得这是义务,后来慢慢也就变成了习惯。
建设什么样的农村,村里人最有发言权。从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入手,从旱厕到水厕……满足了农村的真正需求,回应了农民的真正关切,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环境质量在提升,乡村面貌在改变,农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越来越多的徐家台村村民能更加明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意义所在。
这几年来,徐家台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谋划建设沿瞿昙河带的河道景观路3千米、沿河公路2千米,与瞿昙寺主景区连接,进一步增强交通、休闲观光优势。积极协调配合天然气公司,连通徐家台村170户农户、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史陈列馆、游客接待中心、20个农家体验馆的天然气管道。采取“群众自管、保洁员清洁、村收集、镇清运”的分步骤、阶层化模式,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工作,建设横穿徐家台村的污水处理管网。修建64座卫生厕所,解决了农村厕所长期存在的“脏臭差”问题。
环境美了,客流来了,致富道路开阔了,钱袋子也鼓了,干事创业的氛围更浓厚了,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也起来了,徐家台村村民对环境整治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颜值”高起来,产业旺起来,每一位徐家台村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们深知:“美丽环境要靠大家共同维护,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涤荡乡风传文明乡村之“魂”
一条条简单易懂的村民公约,引导着群众崇尚文明;一个个张贴毕业证书的“证书墙”,激励着村民奋发图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活动,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走进徐家台村,处处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
如今许多还保留着木质门的村民家,门匾的位置多书写着“耕读传家”四个字,在这个只有210户人家的村子里,村民历来尊师重教,培养出了264名大学生,一个家庭平均有近1个半人。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些学子中,居然有26名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生。
徐家台村为褒奖学子和激励后人,把264名学子的毕业证书挂在村党员活动中心走廊显著位置,供人参观。“证书墙”顶端配着“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汗水浇灌希望、奋斗决定命运”等充满正能量的标语。
“我们村之所以能出这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是因为村里历来尊师重教,父母子女始终坚信‘知识改变贫困命运’的道理,每年多则十几人、少则七八人考上国内重点大学,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氛围,将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深深地印刻在人们心里。”徐世林的脸上充满了自豪。
今年26岁的徐浩是徐家台村村委会主任,也是乐都区最年轻的一位90后村干部。“村里长期形成了好习惯,孩子间相互攀比攀的是成绩,比的是未来,大家你追我赶,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学习促进成人成才,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徐浩说道。
几年前,村党支部用优秀党支部的奖励资金,精心策划、收集、制作了学子毕业证书,制成了远近闻名的“证书墙”,博士村、大学生村和文化村的形象树立起来了,为孩子们营造了学有榜样、比有目标、赶有动力的浓厚氛围,激励村里一代代孩子立志成为大学生、博士生。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一直以来,徐家台村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徐家台村还利用村级精神文明实践站、在耕读传家文化展陈馆建设明志堂和趣味书屋等方式,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从支部引领发挥“头雁效应”,到发展特色产业激活单一种植“一潭死水”,再到下大力气整治环境,让乡村越来越有“看头”……徐家台村乡村振兴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乘势而为……(责任发布:马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