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野生枸杞资源,都兰县五龙沟生长着树龄千年之上的枸杞林。
都兰县人工种植枸杞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产业化种植则开始于十几年前。
海西州目前人工种植枸杞面积是2.93万公顷,广泛分布在都兰、乌兰、格尔木等地,仅都兰县枸杞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22万公顷,占全州枸杞种植面积的41%。
海西州的农业产业支柱
9月15日,《西海都市报》“西进柴达木”采访组来到都兰县时,正赶上枸杞采摘第四茬,这也是今年枸杞的最后一次采摘。
枸杞树三年挂果,四年采摘,从5月到9月,一共可以采摘四茬,因为每一茬的质量不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
位于都兰县宗加镇的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面积1.98万公顷,园区包括宗加镇诺木洪村、乌图村、哈西娃村和诺木洪农场的6个大队,是海西州目前最大的枸杞连片种植区域,种植面积占都兰县的80%,产值占全州的50%。
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11年筹建,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园。
产业园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张中鸿介绍,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具有枸杞单产最高、枸杞产业集群最集中、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带动力最强、辐射力最大等特点。
“目前,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共有69家合作社,1895户种植户参与枸杞生产,管委会的主要职能是实现枸杞的连片经营,对园区内的种植户和入驻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和科技培训,从而达到产能和效益的最大化,确保枸杞销售渠道畅通。”张中鸿说。
今年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枸杞亩产在400千克至600千克之间,收购价是平均每千克36元至40元左右,种植户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8000元。
枸杞产业的壮大,极大地拉动了海西州的劳务市场。
枸杞采摘至今未实现机械化,用工难是每年枸杞采摘季困扰海西州枸杞产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每年采摘季,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至少需要2.4万名采摘工,青海省所能提供的采摘工只有20%左右,大部分采摘工来自陕甘宁和云贵川等地。”张中鸿说。
不存在收购“价格垄断”
目前,海西州生产的枸杞产品,主要是售卖干果。
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年生产41.5万吨的枸杞,只有10%至20%的产量进入园区企业实现加工转化。
海西州其他地区的情况大致相同。
格尔木市大格勒乡共有4个自然村1万公顷土地,80%以上的土地种植枸杞,大部分枸杞也是以售卖干果为主。
在海西州,枸杞销售的方式主要以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等地的收购商直接到种植户的田间地头收购为主。采访中,有枸杞种植户反映,外地客商上门收购虽然便利,但这也意味着海西州对枸杞销售价没有主导权,甚至还说外地客商对海西枸杞进行“价格垄断”。
自海西州大面积种植枸杞,形成规模性生产以来,海西枸杞的销售价遇到过大的波动,价钱最好的年份,枸杞干果售价每公斤达到了80元,2017年和2018年,枸杞干果的价格遇到“冰点”,1公斤枸杞的价格不到40元,这样的价格差不多也是每公斤枸杞的成本价。
不少种植户认为海西州枸杞产业要想往更高层次发展,必须打破外地客商对海西枸杞的价格主导权。
张中鸿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影响枸杞价格的因素很多,是市场决定了海西枸杞的价格走势,以目前枸杞产业的市场规模来说,不太可能存在有人刻意压价的情况,是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价格。
“种植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担忧没有必要,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人在枸杞收购价上大面积‘放水’的现象。”张中鸿说。
每年来海西州收购枸杞的客商,一多半来自宁夏。
“宁夏枸杞种植产业发展近30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销售渠道,海西州的枸杞产业发展壮大,主要是依附这个渠道,在海西州的枸杞产业还没有形成市场主导力的时候,外地客商对海西枸杞产业的发展是作出了贡献的。”张中鸿说。
为了更好地稳定枸杞质量和销售价格,对枸杞销售进行有效管理,今年,都兰县将成立外地客商都兰有机枸杞交易中心,以后都兰县所有对外销售的枸杞,都要经过交易中心统一定价。
“交易中心的成立,进一步规范了海西州枸杞种植产业的销售市场,有效确保种植户的利益。”张中鸿说。
干果是枸杞生产的主力军
目前入驻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企业共有3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5家,主要生产的产品有冻干果、枸杞酒、枸杞原浆等十几个品种。
在采访组入住宾馆一楼的都兰县土特产展柜中,我们见到了某企业生产的枸杞原浆,一瓶50毫升的枸杞原浆售价是25元。
“枸杞原浆是一种高端保健品,价格最高时,一瓶枸杞原浆的售价达到了32元。”某业内人士说。
这家企业的生产部主管刘洪透露,目前这家企业在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承包了0.3公顷的枸杞地,收获的枸杞几乎全部用于企业生产,企业产量最高时每天能达到4万千克的枸杞原浆。
通常情况下,延伸农业产业链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元素,并且产业链越长,附加值有可能越高。可是这条被人们熟知的经济定律,对于枸杞产业生产未必适用。
“枸杞是一种医养合一的保健品,目前人们对枸杞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干果形态上,可以说,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干果销售依旧是枸杞销售的主流。”张中鸿说。
海西枸杞圈内走红终端无名
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31家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有各自的商标,品牌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而海西州各地生产的枸杞,也有五花八门的产品商标和宣传口号。
“品牌是决定枸杞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目前海西枸杞尚未形成独立做大的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品牌的分散,使得海西枸杞的对外推广难度很大,影响产业发展。”张中鸿说,“海西枸杞的知名度目前处于圈内的人都知道,终端消费者知晓度不高的情况。”
根据枸杞的销售形态分析,枸杞的终端消费大多是枸杞干果的直接消费者。
张中鸿认为,对于这部分销售者,主要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海西枸杞的知名度,增强海西枸杞的市场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海西枸杞对其他省份的依附,提高市场主导权和话语权。”张中鸿说。
目前,海西州正在积极打造“神奇柴达木”这个枸杞品牌。
“只有让海西州各地、各企业的枸杞产品,都成为这一品牌的子品牌,这个品牌才有可能被公众接受和认识。”张中鸿说。
为了推销海西枸杞,海西州在全国不少一二线城市,都设立了枸杞直销店,在线上,海西枸杞去年网络销售额达到了两亿元,海西枸杞利用网络直播和网红带货等形式实现品牌推荐的可能性很大。
“加大宣传力度,是提高海西枸杞知名度的主要手段,对于海西枸杞的品牌推荐,政府主导很重要。”海西州一枸杞加工企业负责人说。
市场认知不足
海西枸杞市场认知度不足直接影响了生产企业的利益。
青海翔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浙江客商投资的枸杞种植企业,2012年,翔宇公司承包了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133.33公顷荒滩种植有机枸杞,因为市场认知度很差,消费者对有机枸杞的理解不到位,他们公司生产的枸杞一直被客商以常规枸杞的价格收购。
“我们老家1公斤枸杞的售价在50元左右,我们种植的有机枸杞因为品质好,营养丰富,投入高,售价在1公斤200元左右,因为消费者对有机枸杞不了解,这样的价格根本卖不出去。”翔宇公司综合办主任张贤明说。
为了降低企业损失,提高有机枸杞的生产量,保护都兰枸杞的质量优势,都兰县给予了翔宇公司很大的帮助。
“就连有机肥都是政府无偿提供的。”张贤明说。
“为了生存,今年我们依旧把有机枸杞当做常规枸杞卖给来公司收购的客商,他们一倒手就把我们的枸杞出口欧洲了。”张贤明说。
枸杞产业市场巨大
枸杞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我国枸杞种植产区主要有青海、甘肃、宁夏、新疆4个省(区),据青海省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枸杞种植面积为11.3万公顷,青海的枸杞种植面积为4.6万公顷,宁夏的种植面积是1.6万公顷,海西连片枸杞的种植面积在全国最大。
张中鸿透露,我国枸杞主要出口欧洲和日本、美国等地,2019年,出口量达到1.16万吨,青海占全国枸杞出口份额的60%。
“枸杞广泛用于化妆品的生产,这几年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很大,国外市场十分乐观。”张中鸿说。
因为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这两年国人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张中鸿认为,以后国内枸杞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责任发布:石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