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会议召开。格尔木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冬,市委副书记孔庆吉,副市长龚国庆;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各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各乡镇驻村第一书记及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干部职工在格尔木市分会场参加会议。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也是关键一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衔接工作有序开展,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但通过各级各类督查检查及自查反馈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短板需要进一步解决。而省级层面召开的此次会议,对于摆正工作导向、理清工作思路、化解困难问题、补齐短板不足、谋划下一步重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全市上下认真将深入学习贯彻吴晓军副书记、刘超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部署要求,准确把握李青川局长的通报内容作为当前的首要工作任务抓实抓细,并充分运用于衔接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一是及时部署,确保会议精神传达学习时效性。视频会议后,市委副书记孔庆吉立即召开现场会议,要求全市上下要及时做好本次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准确把握省级各项部署安排,将会议精神分解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把会议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遵循,以实打实的工作态度抓好具体落实。并结合会议内容,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防返贫预警监测帮扶、项目资金支出、项目库申报储备、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和评估考核准备等近期重点工作再作部署安排。二是强化落实,压紧靠实衔接工作责任。在防返贫预警监测方面,认真对照《青海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要求,指导各乡镇、村,组织各驻村工作队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按照“农户申报、行业部门和驻村工作队发现、村初审、乡镇复审公示、市级终审纳入”的流程,常态化开展“三类人员”走访摸排,定期进行“回头看”,逐户建立风险台账,准确掌握帮扶需求,精准采取帮扶措施,严格流程逐人销号。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有针对性地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发展措施;对弱劳力、无劳力的人员,充分利用各项兜底保障措施,做到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同时,持续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丰富业务提升手段、定期督导工作推进,常态化做好系统信息核对更新。目前,市级已组织开展2轮入户排查,排查人员46户,核定边缘户1户3人,已采取低保兜底措施,并协调住建部门落实固定住房,各乡镇保证防返贫监测排查常态化开展。在项目资金管理方面,深入推进“两个40天”、“日通报、周通报,月双调度”和资金申请拨付1日办结等工作机制,倒排工期、压茬推进,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坚持依法依规推进,抢抓项目建设进度,及时拨付使用资金,保证10月底资金支出率达到60%,年底前资金支出率达到92%,充分发挥衔接资金应有效益。目前,各级各类衔接资金目前累计支付2194.02万元,支出率19.54%。同时,严格依据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省州有关要求,统筹考虑各村发展规划和项目可行性,申报2022年项目库储备项目16个,后续将对项目库作进一步调整完善,以储备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好项目,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铺好路。在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方面,严格对照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召开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培训座谈会,组织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操作培训,由乡村振兴部门总牵头,各有关项目部门配合,对十八大以来投入到扶贫领域形成的资产进行全面盘点。累计摸排行业部门单位17家,形成扶贫资产并需确权的单位10家;摸排扶贫项目资产总规模5.73亿元,涉及项目166个,其中已确权项目28个,未确权项目138个,已确权项目资产全部入村集体账。同时,按照进度逐步建立完善市、乡镇、村三级资产管理台账,健全管理制度,做好扶贫资产的确权登记和资产移交工作。在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方面,加快推进特色生物+扶贫产业园、浙江援青“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品牌推广等项目,枸杞交易中心入驻商户119家、交易额3000余万元,活畜交易市场实现年交易额1.49亿元。健全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14家,专业合作社86家,家庭农场91家。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方面,教育、住建、水利、卫健、医保、民政、残联等相关行业部门,持续推进政策措施落实落细,消费扶贫年内累计销售达3644万元,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各项指标稳中有升,脱贫群众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在环境卫生巩固提升方面,开展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排查整治国省道沿线、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区域50余次,完成5132座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治工作。贯彻长江流域格尔木段十年禁捕要求,开展河湖执法检查1000余人次。积极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评活动,农牧区精神面貌不断改善。
下一步,格尔木市将继续推动本次视频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工作向纵深推进,将会议精神融汇穿插于衔接工作的方方面面,严格按照“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规划,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工作,统筹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路径,因村施策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积极争取省州优势资源,广泛引导社会投入,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基础建设水平,深化农牧区移风易俗,丰富村级文化生活,将脱贫攻坚成果广泛运用于乡村振兴之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责任发布:叶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