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门源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契机,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关规定。立足门源县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弃农用残膜、农(兽)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固体废弃物,坚持农业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原则,持续抓好门源县农业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实施粪污集中处理和水肥一体化利用模式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对门源县39家养殖场基本配建了粪污处理设施,其中对30家养殖场建设300平方米堆粪场各1处,16家养殖场配备粪污处理设备各1台套。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督促各养殖场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台账,对推广粪污处理利用、养殖设施改造、消纳土地配套、粪污综合利用等工程进行重点督导。通过粪污自身堆积发酵、制作燃料棒、天然草场降解利用、有机肥加工等方式,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全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其中:牲畜粪便作生活燃料的利用率达到5%、堆肥还田利用率达到40%、有机肥加工利用率达到27%、放牧草场牲畜粪便自然利用率达到10%。
多措施综合利用农田秸秆。充分利用门源县丰富的秸秆资源优势,结合秸秆综合重点利用区域和关键环节,依托深松整地作业、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支撑,积极引进推广新型深翻犁对秸秆进行全翻还田处理先进技术,实现秸秆还田12万亩;推广先进的收获机械、打捆机等机械,降低秸秆留茬、提升秸秆离田率,实现秸秆离田21万亩;利用深松整地作业项目促进了秸秆还田利用,实施春季深松10万亩。同时,不断鼓励农户开展春翻和延迟秋翻,引导农户提高秸秆利用意识。经抽样调查推算,2020年共利用秸秆13.51万吨(饲料化秸秆11.47万吨、肥料化秸秆2.04万吨)。今年,预计可利用秸秆达14.5万吨(饲料化秸秆12万吨、肥料化秸秆2.5万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可达85%。
强化农田残膜回收。始终坚持农膜使用控制原则,推动地膜使用“零增长”,以主要覆膜区域为重点,以回收利用、减量替代为主要治理方式,对全县农田残膜进行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切实有效防控农田“白色污染”。2020年全县地膜种植面积约6500亩,使用地膜4.55万公斤,农田残膜回收3.96万吨。截至目前,回收农田残膜0.48万公斤,农田残膜回收率达87%。
无害化处置农(兽)药包装废弃物。坚持“谁生产、谁经营、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切实发挥在农(兽)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中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提供服务等作用,引导生产者采取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农(兽)药包装废弃物,切实督促农(兽)药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履行好回收处理义务,及时处置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及15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所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和兽药饲料外包装物,确保兽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截止目前,共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兽药包装物和饲料外包装物0.28吨。
开展化肥农药“双减”行动。化肥农药“双减”行动工作是提高农作物质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2021年,门源县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8万亩,总投资1341.6万元。其中调运商品有机肥9547.6吨;发放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农药9000公斤、几丁聚糖2712.81公斤、金龟子绿僵菌2100公斤;发放有机叶面肥4813.7公斤,无人机叶面肥喷施8万亩,病虫害绿色防控8万亩。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减少40%和30%,化肥农药“双减”行动明显。(责任发布:叶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