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植树造林是靠三分造七分管’,德令哈市国土绿化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就是靠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德令哈市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办主任陈小军表示。德令哈市封育区植被覆盖度由2012年的10%提高到现在的35%,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5.03%增加到现在的10.05%,数字背后是德令哈绿色版图的不断扩大,也是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林草保护全面加强、绿色富民成效显著的一大亮点。
养绿
“13名管护员在丝绸之路枸杞地开展浇水、森林草原防护火巡护、野生动物巡查;5名管护员在希望村180亩林带开展维修网围栏工作,共计维修网围栏120米……”每天汇总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林业站41位管护员的工作情况是弋家福的工作之一。
秋日的德令哈“黄肥绿瘦”,行驶在前往柯鲁柯镇的林荫大道上,一排排高大的杨树在车窗前一闪而过,柯鲁柯镇林业站掩映在柯鲁柯镇入口的绿植后面。
车刚停到林业站门口,站长赵忠禄便迎了上来,简短的介绍后,赵忠禄把记者一行迎进他们的工作站。
柯鲁柯镇林业站是一个简单的小套间,最大的房间是办公室,室内摆着几张办公桌、墙上贴着《德令哈市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考核制度》《德令哈市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细则》,林业站管护员名单等,中间是一个小厨房、最右边的两间小房子是护林员临时宿舍,赵忠禄告诉记者,这其实也是护林员的第二个家。
“我们这都是24小时值班制,每天工作结束后,家远的管护员就在这吃饭。夏天用水紧张的时候要和农田浇水的时间错开,等轮到我们的时候基本上到晚上八九点,浇完水也到后半夜了,护林员有的就在这休息,第二天再带上干粮早早出发,看看该浇的树都浇了没,为了让树能多喝一口水,活得更旺盛,我们也很拼。”赵忠禄介绍道。
是啊,在柴达木盆地养活一棵树有多难,正如陈小军所言,内地老天爷帮忙,降雨量大,随便撒点种子都能成活,这里不同,降水少天气干旱,土壤层薄,养棵树和养个孩子差不多。从种树开始,挖坑都要深挖30公分,春天整地、浇水;夏天除虫;秋天防火;冬天冬灌,在精心照料下才能确保树的成活率。
“这片树林都是补栽的小树苗,渠水流不到的地方都是管护员手提肩挑一棵棵浇的。”赵忠禄介绍。
护绿
在柯鲁柯镇环镇公路上,目之所及,林木郁郁葱葱、田野里铺金叠翠、牛羊成群,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拍照、流连忘返。柯鲁柯镇莲湖村的村民李永志也在拍照,拍的是林木病虫害及生长状况……
近期是秋收、牧民转场的时节,也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时刻。和往常一样,赵忠禄、弋家福骑上摩托车带上铁锹和铁扫把到柯鲁柯镇辖区巡护。到达地点后,两人一字排开观察草木病虫害及防火情况。同样,站内的41位管护员被分成11个小组,管护着南北270公里、东西160公里区域内的林草。
“今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国土绿化动员大会,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土绿化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重点把握‘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四个关键,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我们的重点任务是怎么种和怎么管。为了不遗漏每一个区域,管护员都是拉网式的巡护,一天几万步都是常事,这也是树成活率高的一大法宝,其实另一个法宝就是制度约束。”赵忠禄介绍。
谈起制度,赵忠禄介绍,根据《德令哈市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考核制度》,在巡护过程中发现辖区内野外违章用火、发现死亡原因不明的野生动物及火警并及时上报的,根据相应的项目给出积分,再结合每一季度督查组督查管护站管护情况,将管护员的工作情况纳入年底考核。守护这里不仅仅是因为工资,更重要的是让家园越来越美。
爱绿
马志仁20年前从海东脑山地区搬迁到柯鲁柯镇乌兰干沟村,在柯鲁柯镇从事护林工作已有11年。问及今昔环境之变,他感慨良多,“简而言之就是——变化糊涂大啊。”吃够了不见绿的苦,现在眼见着家乡越来越美,马志仁从心里高兴。
“在管护区,我们还要向村民宣传护林知识,劝止野外用火、乱捕滥猎、私挖盗采等工作。宣传得多了,村民也渐渐参与到护绿的行动中。”马志仁接过话说,护林员都是柯鲁柯镇各村的村民,在拉家常时都会绕到护林工作上来,宣传得多了,村民也渐渐将护绿的意识深入内心。
正如,陈小军所言,德令哈市国土绿化正是通过“三个到位”,认识宣传到位,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管护树木的自觉性,在全市营造了林木管护的良好氛围;管护技术到位,重点抓好浇水、培土、扶植、补植、涂白防虫五个关键,确保了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成一片;管理到位,所有新造林地块及路段全部落实管护人员,明确责任,制定奖惩措施。同时,加强日常巡护,严厉杜绝人为损伤、破坏、盗伐林木等现象的发生。
马志仁说,以前村民放羊或牧民转场时,牛羊走进林带啃草、啃树皮,为了劝止村民,没少磨嘴皮子。现在见了管护员大家都会主动地说:“没事,我们看着呢,不会让牛羊进去吃。”
现在,爱绿护绿意识在小镇萌发并成长壮大……(责任发布:石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