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难呐!”
前两年,村里人看到的角巴太,总是满面愁容。
那时,角巴太还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永宝村村委会主任。永宝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全村208户803人,绝大部分靠放牧为生。2011年,跟周边的不少村子一样,永宝村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同样是搞养殖,角巴太没想到合作社的发展比自己挣钱难得多。
吃一堑长一智。几年下来,合作社的困境让角巴太意识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想要让村子发展起来,没文化真不行。当然,这个“领头羊”操心的事不止这一件。村里有3万多亩(2000多公顷)集体草场,最近几年,很大一片变成了黑土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7年,多方“取经”的角巴太先在自家的2000亩(133.33公顷)草场上种起了燕麦草。
老问题还没解决,新的困难就来了。种草对于拿了半辈子牧鞭的角巴太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选草籽、播种……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麻烦事儿。就在角巴太一筹莫展之时,有人给他拿了个主意:咱村前两年考出去的那个大学生刘青华学的就是这个专业,你问问他?
要不,问问?
角巴太知道这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外地工作,几年下来,干得还不错。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角巴太拨通了刘青华的电话。这边的问题一说完,那头就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一来二去,两个人便熟了起来。在刘青华的指导下,角巴太种的草长势格外喜人。
春去秋来又一年。借着乡村振兴的大好形势,角巴太琢磨半天,又跟刘青华商量起来:你这么有本事,能不能回村带着村子一起发展?
一边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一边是自己多年打拼的事业,思来想去,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决定冲动一回。
“行,不谈待遇,先回来帮您干三年!”
2019年3月,刘青华放弃在重庆月薪2万元的工作,背着行囊回到了永宝村。理清思路后,他和角巴太决定从合作社入手,一边种草治理黑土滩,一边养殖白藏羊。
为了选择最适合的草种,角巴太家的小阳台成了二人的实验室。从西宁选购了20多种草籽后,刘青华各取100粒种在花盆里。两周后,根据长势择优选择。
种子选定了,这草谁来种?
货比三家,刘青华发现市场上每亩草场最低的种植费用也得300元左右。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二人租设备、找工人,自己摸索。
虽说是高标准种植了3405亩(227公顷)饲草,可一想到这关系到村集体经济能否成功破零,角巴太和刘青华干脆在草场边上搭个帐篷住了下来。七天之后,随机选择1平方米大小的草场,翻开后看到90%草籽都发了芽。刘青华长舒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终于能睡个踏实觉。”
角巴太的压力更大:“万一种不成,咋有脸见老乡?”
这次尝试,让永宝村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不仅使昔日的黑土滩重现生机,也为合作社注入了活力。2020年,随着一捆捆饲草运往四面八方,村集体经济收入近百万元。
草长起来了,刘青华又和羊较上了劲。在他看来,自己有草,搞养殖的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很快,这个提议得到了村民的赞成。2020年8月,437只优质白藏羊从玛多县来到永宝村“落户”。依靠“两年三胎”的养殖技术,在科学管理和精心照料下,目前已发展到715只。
49岁的华旦一家五口。多年来,靠着2000亩(133.33公顷)草场和30多头牛,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本想外出打工,可一没文化二缺技术,总是四处碰壁。一年前,他在合作社找到了放牧的工作。虽然干的老本行,可每个月有了5000元的固定工资。
秋风阵阵,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抬起一个25公斤重的草捆,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角巴太算了笔账:按一吨1400元来算,今年饲草收入预计能够达到60万元。再出售100只白藏羊,又能增加16万元收入。
永宝村的发展是玛沁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这股浪潮下,玛沁县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全县43个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按程序实现“一肩挑”。同时,基层党组织以“十化”党建为引领发挥村级专项工作组作用,着重引导致富能人、返乡优秀大学生、技术人才等参与村级事务发展,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充分调动优秀能人参与村级发展的积极性。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像刘青华一样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年轻人,在广阔的农村牧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年之约已到,刘青华却丝毫没有退缩的念头。
指着远处的一片土地,刘青华目光坚定地说:“那片黑土滩今后也会变成绿洲!明年我们打算扩大白藏羊的养殖规模,让合作社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责任发布:石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