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份省委农办开展了2018年度全省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考核和2019年全省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中期评估工作,海北州2018年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祁连县白杨沟村和门源县头塘村均考核合格,2019年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东达村中期评估取得全省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近年来,海北州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委1号文件精神,以“四个结合、四个坚持”稳步推进21个省州县三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445亿元,其中省级专项资金4230万元,州级财政资金13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4.922亿元,为打造海北州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开创了良好局面。与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复壮”有机结合。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任务,多种形式建立集体与农牧民之间的利益纽带,调动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找项目、争资金、引技术、办企业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村“两委”班子合力规划、精准选好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项目。与加强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在全面推广“德瓦尕宝”和“村务监评会”经验做法的同时,进一步指导督促乡村完善村规民约,强化对村集体资产的监管。指导村级组织健全落实村级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凡涉及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使用等重大事项,都严格执行“三议一表决”制度,并全部纳入村级“三务”公开范围。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为实施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结合产业链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全面开展“党支部建设年”活动,制定推进基层党组织“四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区分不同领域细化量化标准,规范16项基层党建工作流程,持续推进“五统一”支部党日,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与加快实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农技推广机构等培训渠道,大力实施“头雁”培育工程、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经济能人培育工程,结合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开展靶向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致富带富能力。鼓励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优秀人才到村领办、创办村股份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乡土实用人才队伍。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协调推进。针对乡村振兴涉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我们强化系统性思维,准确把握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充分挖掘乡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坚持把农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制定了《海北州实施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和《海北州实施乡村振兴五年实施方案》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既主动对接国家和省战略规划,又立足实际,顺应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乡村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确保了乡村振兴工作循序渐进、稳妥实施。坚持质量兴农,做强产业支撑。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被摆在首要位置,体现出其支撑作用和灵魂地位。我们立足“三农”实际,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扎实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牧业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聚焦农牧业产业的三产融合,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广油菜青稞高效种植模式,大力实施农作物化肥和农药减量、生态和有机农产品增量的“双减双增”工程,深入发展传统手工、初深加工、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生态旅游等业态,逐步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民情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一方面善于换位思考,尊重群众意见,把农牧民的小事当大事来做,公平公正兴办民生实事,优先推动民生工程向乡村延伸,不断提升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另一方面,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制造业聚人、服务业留人的理念,持续强化乡村功能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了基层综合承载力。同时,重点聚焦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学子、外地人才,想方设法把人“拉回来”“引进来”,切实为农村牧区的可持续发展集聚人气、增添生气。坚持绿色发展,做优生态环境。坚定不移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积极构建绿色和谐生态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保护,切实打造绿水青山、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聚焦广大农牧民的殷切期盼,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计划,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积极推进城乡环卫均等化。根据中央和省关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全力实施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粪污资源化利用、黑臭水体、土壤污染等集中整治工作,全力增蓝天、保清水、护净土。(责任发布:叶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