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通报了2018年度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考核结果和2019年度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中期评估情况。海东市2018年建设的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东和乡麻吉村、民和县古鄯镇山庄村等5个示范试点村全部考核为合格,其中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民和县古鄯镇山庄村考核为示范试点工作表现突出村;2019年度建设的化隆县扎巴镇本康沟村、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民和县满坪镇大庄村、循化县查汗都斯乡大庄村等4个示范试点村中期评估分别名列全省25个示范试点村(场)第一、第三、第七和第十六名,示范试点工作得到了省委农办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近年来,海东市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势汇力,齐心合力,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首先,坚持规划引领,绘就蓝图搞建设。把规划编制摆在乡村振兴的优先位置,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布局,科学务实编制了《海东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和《海东市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建设规划》,对确定的21个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结合自然环境、区域特点、产业特色、基础设施等进行谋篇布局,注重实用性,保持独特性,留住乡情味,做到一幅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其次,坚持试点先行,树标立杆创典型。坚定扛起打造乡村振兴海东模式的政治责任,按照先行先试、总结经验、推广复制的思路,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安排项目,高起点、高质量推进了21个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建设,共投入专项资金1.22亿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35亿元,培育乡村旅游、民俗文化、观光采摘、生态休闲、花海体验、加工营销等集于一体的“旅游+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成功创建了乐都卯寨乡村游、民和七里寺花海景观带、民和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及黄河风情名胜区、化隆本康沟观光游乐基地、互助班彦种养加游融合发展新农村、卓扎滩休闲体验地、油嘴湾田园综合体等各具特色的示范试点样板。各示范试点村扬自然环境优势、显区域文化特色、补基础设施短板,采取土地入股、“三变”改革、党建引领等措施,激发带动农民增收的新活力,共创造就业岗位2360个,就业农民年平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示范试点村已成为业兴人和、乡风文明、美丽宜居的新农村,为全省乡村振兴实践路径探索了有益的经验,树立了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机制好的乡村振兴典型标杆。第三,坚持人才振兴,引育结合强支撑。采取内培外引、引育并举方式,蓄人才之水养发展之鱼,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制定农业技术类乡土人才补贴、奖励政策,落实创业用地、建立创业基地、创新金融服务、加大资金投入等激励政策,为各类人才创业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认真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累计培训职业农民3.2万人次。强化技术骨干培训和高端人才的引智引进,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突出“需求式”“菜单式”培训形式,培训乡村振兴人才530余名,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带动城乡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联动融合创造了条件。第四,坚持组织振兴,夯实基层促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精心部署,充分发挥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层层压实责任,及时跟踪督导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协调解决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换届选举为抓手,选优配强了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真正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党性强、作风好、能力强的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到乡村党组织班子中,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责任发布:叶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