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州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对标乡村振兴赋予的新职能新任务,牢牢扛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责任,通过努力,全市帮扶政策保持稳定,衔接工作有序开展,前三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达到预期目标。
一、统筹推进顶层设计规划
持续坚持推行党委政府双组长责任制和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召开市级乡村振兴相关会议6次,制定印发格尔木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贯彻落实措施》等方案、制度,明确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及分工。《格尔木市“十四五”乡村振兴产业规划》《格尔木市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有序开展,为格尔木市乡村振兴推进提供指导。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13人次,完成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3112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355.4万元;聘用生态管护员131人、村级公益性岗位86人,脱贫劳动力累计就业352人。小额信贷存量31笔126.09万元,消费帮扶实现销售额3644万元。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建档立卡群众享受医保待遇518人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604人次,结算金额92.03万元。排查农牧区住房7838户,确定的15户不安全住房已全部修缮改造。发放低保金、防贫关爱金及各类补贴70.44万元。常态化推进防返贫预警监测帮扶,核定边缘户1户3人,并落实相关帮扶措施。开展“1号文件”宣讲工作,组成46个宣讲工作组,解决群众困难问题141件,捐物折资100余万元。
三、农牧业发展持续向好
2021年全年预计实现一产产值增长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目前牲畜存栏31.5万头只,出栏2.6万头只。1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良好经营,生猪产能迅速恢复,出栏生猪1.8万头,猪肉供给基本自给。为受灾牧民群众调拨145吨应急抗灾饲草,储存饲草料669.8吨。2021年实施农牧业项目52个,计划总投资3.6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约2亿元。扎实开展乡村项目建设,年内到位财政专项衔接资金1.12亿元,实施项目31个,目前支出资金8127.53万元。统筹推进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累计确权资产2.28亿元,完成系统录入2.53亿元。
四、加快绿色农业体系建设
开展3.5万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使用量减少30%,农药使用量减少20%。建立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点5个,监测面积8万亩。检测农产品5193批次,检测合格率98%以上。开办枸杞生产、牛羊养殖等培训班60期次,培训农牧民2000余人次。联合开展河湖执法检查1400余人次,检查市场、餐饮企业625家。实施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牦牛佩戴耳标4067头,藏羊佩戴耳标67861只,录入养殖信息71928条。
五、创新特色农牧产业发展模式
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生产托管试点0.5万亩,推动农牧区改革攻坚破冰。充分发挥村集体资金牵引作用,目前全市各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的目标,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均超过100万元。推出“惠农e贷”“农垦小额合作贷”“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担保贷款产品,截至目前发放农业担保贷款598笔1.88亿元,有效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投资124.98万元,实施农牧合作社质量提升整治推进试点项目,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好发展。
六、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摸排格尔木市2013年以来“三类”房屋违法占用耕地建设图斑269个,为分步整治分类处置工作奠定基础。落实资金3475.4万元,有序开展农垦集团、红柳村、查那村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建设。投资1745万元,实施乡镇兽医站建设等为民办实事项目5个,累计完成投资1504.25万元。特色生物+扶贫产业园建设有序实施,目前主体封顶,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格尔木市活畜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1.49亿元,枸杞交易中心入住商户100余家,交易量达到1.2亿元。浙江援青“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品牌推广项目加快推进。
七、提升农牧区公共基础服务
建成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市级仓储物流中心,电商服务站(网)点覆盖4个乡镇和1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42.9%。建成格尔木特产馆5个,创建本地公共品牌2个。新建、改扩建第八中学等农牧区学校14所,新增学位4500个。全市农牧区卫生室建成率达到100%。投资80万元实施农牧区人饮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稳固农牧区饮水安全水平。投资847万元实施村级道路硬化工程,42个行政村道路通畅率100%。完成第六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13个4G基站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排查整治薄弱区域50余次,完成5132座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治,正在开展问题户厕整改工作。
八、深化农牧区治理水平
完成44个村“两委”换届工作,行政村均已实现“一肩挑”。择优新选派57名干部担任各退出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续聘新聘30名大学生服务农牧区合作组织,乡村振兴人才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壮大。有序开展2021年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善行义举人物推荐工作。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展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一村一警”,聘任村警入村服务。雪亮工程有序推进,基本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域覆盖。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持续精准发力,“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能力,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题,结合《格尔木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持续推进高原绿色农牧业提质增效,争取2022年全市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一是聚力巩固拓展,守好脱贫果实。在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完善普惠性、区域性政策体系。加强教育、医疗保障、卫健、住建、民政等领域政策落实自查力度,对各驻村工作队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定期进行“回头看”,逐户建立风险台账,持续深化农牧区补短板建设成果。动员和引导各级各界力量进一步参与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来,准确掌握帮扶需求,精准采取帮扶措施。二是推进农牧区绿色发展,保障农畜产品供给。积极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做好格尔木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工作,推进质量兴农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菜篮子”建设,保障肉菜粮油等重要农畜产品供给。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提高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三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延长产业链条,丰富“菜篮子”产品。实施好格尔木市特色生物+扶贫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一期)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格尔木市养殖园区建设项目落地。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抓紧完成项目收尾验收及审计工作,争取项目早日产生效益。扎实开展2022年拟建项目各项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确保入库项目足够成熟。四是全力深化农牧区改革,加快乡村经济培育。推广农业节水节肥节药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动智慧农牧业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牧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牧区,农畜产品出村进城工作,积极开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和“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农牧区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抓好农牧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引领,新型经营主体支撑,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五是改善农牧区基础条件,加强乡村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各级乡村振兴项目,用好各类资金盘子,着力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德治水平,持续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严把农村宅基地审批关,加强市、乡、村三级的审核审批作用。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初始、变更登记工作,对农村宅基地登记实行动态管理。(责任发布:叶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