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2021年,大通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充分发挥公益职能作用,以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高素质农牧民教育培训项目,以长宁、城关、东峡和朔北四个农业综合服务区域站为服务核心,组建了以二十名包乡技术服务人员为主、县乡两级农技人员为辅的农技科普队伍,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培训、田间跟踪指导和现场观摩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新颖、通俗易懂的科普助农培训活动,以传、帮、带等方法把科技知识实用技术真正传授给农民并发挥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高素质农牧民教育培训“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
为促进大通县油菜、马铃薯、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结合精准扶贫及农牧民的实际需求,以“农户+实训基地+区域站”及本地培训与“带出去”相结合、素质提高与专业技术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021年开展了1041人高素质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开阔了学员的视野和思路,增强学员的生产经营实践经验,真正培育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农业综合区域站打通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
于2016年建成并运行的长宁、良教、城关、东峡四个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区域站,青海省基层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试点之一。每个区域站服务乡镇5个左右,在冬闲和春播前深入各村进行农业科技理论培训指导,将农业技术送到家门口,在作物生长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指跟踪导服务,夏天组织农业生产带头人进行县内外观摩培训交流经验。形成了“管理在县级,服务在基层”的运行模式,大大缩短了农技服务半径,提高了服务效能。年内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80期以上,培训农民8万余人次。
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依托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实施,县农技推广中心通过县级产业技术推广平台与青海省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县乡两级推广机构为载体,科普助农活动为契机,构建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2021年制定了马铃薯和油菜产业主推技术5项、主推品种4个,选聘了34名技术指导员分别作为油菜、马铃薯和小麦产业指导员,对应确定了34家科技示范主体,建立了良教马铃薯科技示范基地和景阳油菜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农户,提高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水平。(责任发布:叶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