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西宁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
今年1至11月以来,这个耳熟能详的号码被市民拨打25.4万次,15.07万件来电诉求直接办理,10.54万件转交办理,办结率为99.77%,满意率为98.11%。
“12345”以受理问题没门槛、解决问题高效率、事情办结有回音得到西宁老百姓认可。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记得住,打得通,办得快,有回音。
更深刻的感受是:一条热线温暖了一座城。
一条24小时能打通的热线
12月8日上午,记者走进“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呼叫中心,坐席上值班话务员戴着耳麦操作着电脑,屏幕下方电话铃声时不时响起,话务员快速记录群众反映的投诉、求助和意见建议。这条繁忙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于1999年组建并投入运行,如今50名话务员轮班24小时在线。群众反馈说:“这是一条24小时随时能打通的热线!”
在“12345”的所有来电中,每一个都让人感到“十万火急”。记者在“12345”系统内看到,市民张女士来电反映:城东区八一路翠雍天地小区北门处护栏没有开口,从北门出小区的住户要绕行很远才能在路边乘坐出租车,也因此,小区居民翻越围栏现象十分严重。“希望能为我们开小口径出口,方便居民出行。”
“12345”热线及时将此事转办至市城乡建设局。一周后,通过回访得知,目前小区北门处人行道护栏已开设人员出入口,解决了群众的诉求。
张女士表示:“对于‘12345’热线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态度,我感到十分满意。”
“目前,‘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已整合四区政府、文化稽查‘12318’、安全生产‘12350’、电梯应急‘96365’等19条公共服务热线,实现与110非警务警情话务分流,形成了完善的‘接线、受理、派单、办理、反馈、考核、督察、评价等’运行机制。”市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条能解决问题的热线
记者很好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并不是直接处理问题的机构,所有的事情都要通过直办、转办、交办、督办,确保件件有着落。那么,如何在不同部门之间实现协调和合作,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和职能交叉?什么样的机制,既能保证“一号通”在前台统一,后台也能运行顺利?
在“12345”工作,有统一的要求,话务员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压能力等专业素质,熟悉地理、文化、政策法规,更重要的是,还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感性。
“12345”在专业培训方面有严格的制度和标准。记者看到,在话务员的电脑中有很强大的“知识库”。相关负责人表示,话务员根据不断更新的知识库,处理问题就有了准确的依据,便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统一工作质量。
“12345”的后台有一个强大的决策会商和综合调度机制,通过召开各种专题研讨会、情况沟通会、现场协调会,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的复杂疑难问题。
“我们针对来电诉求内容,形成了企业群众诉求周期性、趋势性信息分析研判日报、周报、月报,每天推送市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辅助决策,提高解决投诉问题的精准性。对于单位之间存在相互推诿的情况,导致群众诉求未能及时得到解决的,我们会在每月的《西宁市政府公开电话办公室情况通报》中予以通报。”
一条架起政民连心桥的热线
“有温度、有热情、有联动、有态度,这条热线温暖了一座城。”
“打‘12345’管用!”
采访中,很多群众告诉记者,这条热线连着万家,我们老百姓就需要一个这样的电话。
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西宁“12345”热线架起了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陪伴西宁百姓度过了22个寒冬炎夏,守护着这座省会城市的平稳运转。
记者致电几位市民进行回访时,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对服务很满意!
“这些都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话务班长王育红说。
随着“12345”热线越来越为群众所知晓,它已成为群众诉求、意见建议等民情民意汇集的重要平台。西宁市正通过将“12345”热线数据信息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使其成为政策的解读人、民生的晴雨表,用一条热线温暖一座城市。(责任发布:石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