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农业农村局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通过广泛宣传,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全方位“四套组合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美丽乡村。
一、在农村户厕改厕上狠下功夫。为加快推进大通县农村厕所革命进程,各乡镇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本着“谁负责建设,谁负责整改”的原则,归口对接县卫生健康局和县住建局,分类采取措施,制定科学合理方案,狠抓质量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工作。2021年厕改工作重点向6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倾斜,对全县11个乡镇的28个行政村农户修建户厕4040座,其中:双坑交替式旱厕2575座、三格式水冲式厕所1465座。
二、在整治重点难点上狠下功夫。为持续推进“三清一改治六乱”工作,重点对公路沿线及两侧排水沟渠、林带河道、房前屋后、背街小巷、田间地头等全覆盖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累计悬挂横幅1333幅、制作黑板报20期,发放宣传资料43506份。与宁张公路沿线各企事业单位、商户签订了126份“门前六包”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户。同时,对宁张公路两侧的广告牌进行了登记,拆除违建广告牌9块,整顿店外延伸28处,取缔占道经营12家,清理清洗墙面25处,出动人员93281人(次),拉运机械5395台(次),清理生活垃圾57990余吨,乱堆乱放4795处,清理河塘沟渠7144公里,清理畜禽养殖废弃物57620余吨。
三、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狠下功夫。 2021年在大通县19个乡镇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面积为20万亩。通过项目实施,使全县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较项目实施前(2018年)减少40.0%和30.61%;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按照“谁生产、谁回收,谁销售、谁回收,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统筹推进,加快健全制度体系落实主体责任,政策引导,促进农田残膜和投入品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备案畜禽规模养殖场,100%配套建设了化粪池、堆粪场、集尿池等粪污处理设施设备;90%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截止目前,全县2021年畜禽粪污产生总量约219.5万吨,其中有机肥加工等8.3万吨,农家肥、沤肥等资源化利用211.2万吨,利用率达92.3%。同时,结合大通县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项目,在全县范围内通过遴选,为16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配备打捆机,对农户废弃在田间的作物秸秆进行捡拾打捆。截止目前,打捆作业面积85420亩,草捆12594.3吨,预计今年大通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1%以上。
四、在巩固拓展环境整治成果上狠下功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使农民群众健康得到保障,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提升,而且促进了环境美化、产业发展、收入增加、乡风和谐,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要巩固拓展环境整治成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避免建而不用、用而不久等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特点,尊重村民意愿,激发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建设美丽乡村的征程中。
下一步,大通县农业农村局将继续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村庄环境卫生问题,充分发挥乡镇、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快补齐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短板,建立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严格落实“门前六包”责任制,强力推进“三清一改治六乱”工作,有效改善农村“脏、乱、差”问题,力争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不乱泼乱倒、粪污无明显暴露、村内无私搭乱建”,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共同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责任发布:叶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