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珍稀食用菌、温棚水果……这几年,在海东市各县区的不少地方可以看到,许多农产品新品种渐渐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这些都得益于“三区”科技人才的辛苦付出。近年来,海东市241名“三区”科技人员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创基地,抓培训,建组织,有力推动了新技术、新品种的传播,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强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把科技、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为脱贫攻坚插上了“科技”翅膀。
段晓明 科技助力中药材产业扶贫
段晓明是青海大学农牧学院三级教授。长期以来,他深入农村第一线,围绕大健康产业、青海省中藏药材发展战略规划和扶贫有关政策,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一批中藏药材方面的科研成果。依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要求,他将成果应用于海东市各地区脱贫工作中,他的足迹遍布海东各地区,指导农户和企业种植道地中藏药材,言传身教,科技扶贫,发挥了科技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有关领导和扶贫地区老百姓的高度肯定。目前,他是海东市“三区”人才和青海省林草局特派员。
为了随时掌握并传递信息,便于指导开展工作,2017年,被选派到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三区”人才段晓明以群主身份建立了互助县中藏药材种植微信群,探讨问题,解答疑难,传递信息,做好销售。现在微信群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上限人数500人,人员由互助本县发展到全省各州市、县区,成为青海省最大的中藏药材种植微信群。不论哪个环节、哪个项目点出现问题,哪个人提出问题,段晓明和其他科技人员都能第一时间征求意见给予解答,并把问题和解决方法发布到群里,供大家借鉴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罗正明原本是青海省电力公司的一名职工,2017年他辞去工作,成立了海东市平安区田园牧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中藏药材种植。刚开始,他不知道药材如何种,经多方打听找到了段晓明教授。2017年至今,段晓明不辞辛苦,几十次到种植基地古城乡,从品种选择、种植地的选择,指导企业种植中藏药材,为了提高企业效益,他让合作社开展中藏药材初加工,将黄芪加工做成节子,当归加工出归头和股子,大大提高了效益。同时他还指导企业开展当归、大黄育苗,解决了种苗从外地购买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近年来,合作社先后种植黄芪、当归、大黄1100亩,带动了平安区药材种植产业,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8年3月,青海宏博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简称“青海宏博”),带着在互助县哈拉直沟乡7年的精心探索和积累的治荒造林经验及“绿、美、富”科研产业结晶—— “青宏杏”,扎根平安区南郊3公里处的大红岭富硒区,改造红土地。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以“青宏杏”为主体的经济林和以杉榆柳为辅的生态林基本成林,如今的大红岭荒山变青山、荒地变福地,春季杏花香飘古驿、夏秋甜杏令人回味。“杏树种上了,可每棵树之间距离很大,怎样利用这些地方发展更多种植项目是我当时一直思考的问题。”该公司负责人罗彬告诉记者,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段晓明教授,开始尝试发展林下种植,在杏树下种上了川赤芍等中药材,并得到了技术支持,药材成活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商品率。“到5月底,满山坡都会开满川赤芍的花,到那时又会是一幅壮观的景象,今年又扩大种植了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一定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富硒药材。”段晓明说。
“草木有本心,生态出良药”。几年来,段晓明先后在各县区开展了几十场中药材种植讲座,培训人员近2000人次,通过技术培训,广大农牧民和合作社基本掌握了黄芪、当归、党参、大黄、宽叶羌活、川赤芍、贝母、柴胡、藏木香等中藏药材种植技术,种植水平和效率大大提高,尤其是机械化种植黄芪技术的引进和开发,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药材种植效益。
安小龙 让温室大棚种出“致富果”
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大寨子村水果种植大棚,一个身影正忙着剪枝、管护,这个人就是海东市平安区白沈沟大寨子采摘园的技术顾问安小龙。
安小龙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的高级农艺师,也是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的高级农艺师。自2013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依托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平安区从省内外科研院所等人才集聚地引进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4名,签订协议开展服务,每年服务时间不少于100天。安小龙便是其中一名科技人才,经他推广种植的油桃、红提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经济收入达6万元。温室蔬菜水果逐步发展成平安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自打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建成以来,安小龙就成了这里的重要人物,主要负责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的技术指导工作。在平安,只要提到日光温室,他精湛的技术和扎实的作风就无不为大家所称道。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园区规划面积5000多亩,在他的精心指导下,现已完成日光温室种植1000余亩,从苗木种植到生长期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都由他指导村民们进行科学管理。
大寨子村采摘园位于平安区以南,共有71座大棚,占地面积200余亩。这些年,因为反季节果品种植的缘故,冬季管理,春季摘果。每年春节是大棚采摘生意最红火的时节,也是安小龙最忙的时候。为提高大棚油桃种植水平,安小龙放弃与家人团圆,连续十几天手把手向种植户传授花朵授粉、调控技术,提高油桃的产量与质量;为改变传统的栽培方式,他亲自操作演示,修剪整枝;为了控制病虫害,他天天出入温室,诊断病情,开方配药。他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向农户推广了26项高新技术,获得科技成果1项,申请实用专利1项,帮助企业申请科研项目2项,注册商标3个,受到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红彤彤的大油桃,一上市就引得游客争相尝鲜,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翻倍的收入。同时,守着富硒大棚这方“宝地”,不少当地群众看到了“富硒”果品的火热,也纷纷研究起种植技术,在种植传统油菜、小麦等作物的基础上,尝试新品种种植。张福寿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刚开始的工作只是管理大棚,2018年在安小龙的帮助下,张福寿承包了两个温室大棚,自己管理自己种植。张福寿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大棚,一个种的是油桃,一个种的是红枣,每年能收入5万元,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在平安城区买了房,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安小龙说:“青海省‘三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经历更让我明白,科研的终点不是发表几篇文章、搞出几个成果,而是要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要壮大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的实施,为像我这样的科技人员搭建了一个转化科研成果、服务基层创新创业的平台,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下乡服务农户了,可以名正言顺地联系企业了,能在生产实际中不断检验和提升科研成果,通过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我的科技创业梦。”
刘兵 创新种植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刘老师快来看,我们家的林下蘑菇大量出土了,日均产菇能达到100斤左右呢!”2020年6月中旬,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湾子村村民、科技示范户安尔贞惊喜地发现,自家种的蘑菇成片成片地出菇了。望着眼前一朵朵长势喜人的蘑菇,他激动地拿起手机拨通了海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海东市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兵的电话。
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海拔落差大、十里一气候、水资源丰富、土壤富硒,极具发展菌菇产业优势。资源禀赋怎样通过科技帮扶,变成富民的“真金白银”,这是刘兵近年来的心头大事。
“当地冬天较冷,夏天凉爽,正好可以填补外地消费市场的空白期。与温棚种植相比,林下种植也更能节省成本。在这种优越的地理气候优势下种出的鸡腿菇,每平方米产量比温棚种植要高出近20公斤。”刘兵说。
这只是刘兵从事食用菌生产、富硒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等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多年,他深耕农业一线,心系农民,视农民为父母,做增产增收的引路人。
自2016年开始以“三区”科技人才身份服务海东市所辖企业及农户以来,刘兵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宗旨,努力服务企业和农民,努力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起到了农业科技推广“领头雁”的作用。
自那时起,除食用菌外,刘兵带领市县和企业技术人员,还奔波于海东市辖区的8个贫困乡镇,引导农民配合企业建立乐都紫皮大蒜等青海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西甜瓜、芦笋等新品种。这些年,他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在工作中紧盯农业发展大趋势,把握农业转型大趋向,积极引进涉农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引导涉农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这几年的科技服务,刘兵不但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而且还帮助海东各县区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他常常说:“以我之心,回报于社会,农民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用我的学识和智慧,引导企业科技进步,做老百姓的引路人,做产业扶贫路上的铺路石,是我过去和将来最大的追求。”(责任发布:马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