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给我再来一桶菜籽油吧。听说西宁又降温了,你回去的时候可要注意保暖啊。”“好嘞,李姐。”在位于南京市的青海名优特色扶贫产品展销中心里,西宁小伙米存民与南京人李雪娟正熟络地交谈着。从相识、相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自2016年南京西宁结成帮扶协作关系以来,米存民交到了很多像李雪娟一样的南京朋友,见证了南京西宁两地对口帮扶的成果,也见证了家乡产品从“走不出去”到供不应求的变化。如今,依托成熟稳固的东西部协作机制,南京西宁两地找准各自优势,进一步增强协作的互补性、兼容性,全面开启了乡村振兴新蓝海。
南京为西宁带来了好产业
延伸补齐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12月26日,我省首个铝合金车轮项目在大通正式投产,填补了全省铝合金智能轮毂生产的空白。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
“这是‘苏企入宁’持续深化区域产业协作的成果!加强产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这些年来,南京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好项目。”西宁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湟中区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场建设施工现场,湟中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栖霞区对口帮扶湟中区挂职干部徐宁,指着热火朝天的工地向记者介绍,“这是南京投资体量最大的东西部协作项目,也是西宁单体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项目,养殖场同步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空气能供热、恒温牛舍、全自动饲喂等先进工艺,通过分批引进、逐步扩繁,3年内可达到2000头奶牛养殖规模,实现稳定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毛利润1000万元。”
留下越来越多“南京印记”
“叮叮当当……”伴随着一阵阵清脆的敲击声,记者走进湟中区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基地。
“在南京‘亲戚’的帮助下,我们金银铜器加工产业结束了单打独斗的模式,大家争相加入了基地。”基地负责人王富邦介绍,“统一品牌、质量,我们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入园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2%,预计每名工匠年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自2016年南京西宁结成帮扶协作关系以来,两地始终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政治任务。随着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湟中区鲁沙尔镇第二小学、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生活楼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西宁留下了越来越多的“南京印记”。
与千里之外的亲戚越走越近
“姑娘这两天怎么样?”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行政副主任、心胸外科主任医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挂职副院长戚继荣刚忙完手头的活儿,就拨通了老杨的电话,询问其女儿的病情。
高海拔使得西宁地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为做好先心病预防、治疗,减少先心病存量,南京西宁两地签订了援助项目协议书,对西宁及周边县区进行先心病专项援助,帮助西宁地区医院完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体系,提升医院先天性心脏病诊治能力,培训本土人才队伍,开展高原地区先心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易感因素和预防措施研究。
亲戚越走越近,感情越交越深。自2016年南京西宁结成帮扶协作关系以来,两地积极引入“互联网+”理念,助推各产业要素优化配置,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卫生、农业和教育专技和管理人员交流培训。产业帮扶、人才帮扶、全域帮扶……跨越千里,南京与西宁的山海情缘持续加深,协作成果日益丰硕。(责任发布:石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