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双色地膜是黑色与白色相间的一种多功效地膜,可同时兼具黑膜和白膜的优点,且可避免黑膜和白膜的劣势。不仅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降雨,减少土壤的无效蒸发,而且能利用双垄面进行集流,充分接纳作物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既保墒,能增温、又能抑草,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二、技术要点
(一) 播前准备
1、前茬作物选择
选择前茬作物为麦类、豆类,不宜与茄科、十字花科作物轮作,避免重茬。
2、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选择平整、肥沃的土地,及时深翻,深度20.00~30.00cm,播前浅耕,浅旋耙耱平整。
3、地膜选择
选择黑-白-黑3条带相间的双色地膜,地膜幅宽0.90m,且黑-白-黑各0.30m相间,地膜厚度0.01mm。
4、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种薯质量标准符合GB 18133 的要求。
5、 种薯处理
播种前4d~7d,晒种催芽。
6、切块
种薯进行切块,切块大小25.00g~40.00g之间,每个切块保证1个~2个芽眼。催芽过程中淘汰病、烂薯块。切刀使用10min后或切到病、烂薯时,及时用5%的高锰酸钾或75%酒精进行消毒。
(二)基肥选择
1、 有机肥
选择商品有机肥料,质量符合NY/T 525-2021的要求,施用量每公顷3t~4.5t(每亩200kg~300kg)。
2、 配方肥
选择马铃薯配方肥(N:P2O5:K2O=16:14:10),质量符合NY/T 1112的要求,施用量每公顷0.3750t~0.750t(每亩25.00kg~50.00kg)。
(三) 播种
1、 播种时间
适宜播种期4月上旬~5月上旬。
2. 播种量
播种量每亩120kg~150kg。保苗每亩2700株~4500株。
3、 起垄覆膜
起垄高度15cm~20cm,垄面宽50cm~55cm。垄间距70cm。覆膜压土时黑-白-黑相间的白色部分居中,垄面平整,膜边覆土严实。
4、 播种方法
采用机械覆膜,人工打孔点播方式。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起垄、覆膜、覆土,机械覆膜完成后采用打孔器进行人工打孔点播作业。在白色地膜区域内,每垄播种两行,株距25.cm~40cm,种薯呈三角形排列。播后及时覆土压膜。
(四) 田间管理
1、追肥
开花至结薯期喷施有机质叶面肥1次~2次。有机质叶面肥,质量符合GB/T 17419的要求;或含腐植酸类水溶肥,质量符合NY/ 1106的要求。
2、 病虫害防治
(1)物理防治
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现蕾期用黄板进行诱杀。
(2)药剂防治
按GB/T 8321要求,采用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马铃薯早、晚疫病,优先使用生物制剂。
(五) 收获与贮藏
1、收获时期
9月上旬~10月上旬收获;收获前3d~5d,用杀秧机进行作业,便于机械收获。
2、收获方法
机械收获,避免机械损伤块茎和长时间在日光下暴晒。
3、 贮藏
收获后的马铃薯块茎在散光、通风的阴凉放置2d~3d入窖。在收获运输、贮藏过程中,轻拿轻放,防止造成损伤。
4、 残膜清理
农田残膜清理采用机械清理、人工清理相结合方式进行。保证残膜清理率达到90%以上。
三、应用效果
双色地膜地温高于白色地膜0.5~3℃;草害降低53%,减少人工除草1个,实现节本增效;比对照平均增产25%以上。技术的实施,降低了生产成本,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确保了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友好。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青海省高寒旱地马铃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