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有关精神,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全国妇联关于加强高素质女农民教育培训的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不断提升女性职业技能,充分发挥妇女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半边天作用,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妇联在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果洛州、黄南州7个市州举办高素质女农民培训,共培训1396名女农民,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统筹推进。立足服务“三农”、服务妇女,坚持工作职能定位,注重发挥“联”字优势,着力加强与省妇联对接协调,从培训目标、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要求等方面,进行多次沟通衔接,在顶层设计上达成共识,为顺利开展高素质女农民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真开展培训需求评估,结合各市州妇女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名额,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好统筹安排,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2021年度高素质女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从指导思想、培训人数、工作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对高素质女农民培训进行了安排部署。加强指导督导,针对受疫情影响,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妇联督促指导各市州农业农村部门和妇联,实行每周一督办、每月一汇总,真正做到培训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措施,有检查、有督促、有指导,上下联动,共同推进。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线上线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牧区妇女崇尚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线下,借助“百千万巾帼大宣讲”“一讲堂四走进”等活动载体,扎实开展百场活动聚民心、百名先进强引领、百万妇女心向党“三个一百”活动。线上,充分利用青海妇女“一网两微三号两短视频+妇联通”的宣传矩阵平台,广泛宣传各类就业创业政策、法律知识、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农牧区妇女参加高素质女农民培训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宣传高素质女农民培训工作,及时编发报送培训信息,大力宣传培训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和好做法、好经验,营造了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因材施教,丰富内容。结合农区和牧区的广大妇女的实际需求,突出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本着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菜单式培训,精心设置课程。培训内容涉及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生态畜牧业及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电商及手机应用、云上智农APP,高原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种植养殖技术、农畜产品加工与储藏、包虫病等人畜传染病防治,以及农牧民科学素质道德教育、农村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同时,对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及产业振兴等内容进行深入浅出地系统讲解,培训内容结合了学员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真正让学员们学有所获、学用结合。
(四)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培训方式,注重理论教学和实地观摩相结合,集中学习和经验分享相结合。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教学与现场实习教学相结合、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培训时间上采用适合于农牧民生产生活节奏的种学交替、农学结合、半农半读、分段学习、强化实践、弹性学制的教育方式,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让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果洛州本级培训中,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组织学员赴青海泓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藏文化博物馆、青海省三江一力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进行实地观摩交流。黄南州尖扎县从事无公害蔬菜种植的参训学员,赴山东、西宁、乐都等地参观学习新技术,河南县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参训学员赴云南考察学习羊肚菌种植技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学员们学习到了先进的种养殖经验。
二、取得的成效
(一)提升了技能水平。大通县朔北乡代同庄村妇联主席闵陵梅参加了大通县高素质女农民蔬菜生产专业培训班,作为种植经营40多亩露天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大户,她勤学好问,培训期间学习掌握了蔬菜种植的田间管理、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网上营销,提高了种植技术,实现了增产增收致富。共和县倒淌河镇元者村学员达热卓玛参加了农畜产品加工及营销管理专业培训班,学习了奶牛养殖、奶产品加工销售技术,利用受精卵移植的方式,将属意基因的牛只生产力增加8--10倍,提高了牛的饲养效率,并开发出电流输送管对牛奶加热杀菌的程序,有效节约了生产空间,降低了加工成本。海晏县三角城镇学员付玉英、王明霞参加了畜牧养殖培训,改变了传统饲养粗放、草多料少的饲养模式,实行退出村庄、退出庭院、进养殖区的“两退一进”模式,推动品种改良,培养藏系羊、淘汰欧拉羊,利用暖棚、添加饲料,精准喂养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养殖,减少了养殖周期,提高了出栏率,养殖规模从170只增加到300余只,营业收入增加30%。
(二)转变了思想观念。门源县泉口镇大湾村王艳红参加了奶牛养殖培训班,学习了奶牛养殖的专业知识,转变了养殖观念,并成功运用到经营中,她学习总结出了新生犊牛饲养要点中的最少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大幅度的增高、最大幅度的增重、最大限度的瘤胃发育、最经济的牛奶饲喂量的“五个最”及“五个步骤”,利用学到的知识有效评估饲养的科学合理性。同仁市的牧民久谢才让、久美热杰面对同仁市牧区人多牲畜多草场少、传统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日趋狭小的形势,转变发展思路,出售自家的几百头牛羊,利用现有畜棚、本地种植的燕麦,养殖食性杂、出栏快的生猪,得到了县、乡两级资金、技术的大力支持,成功带领群众闯出一条发家致富新路子。尖扎县马克唐镇解放村的久先利用解放村地处黄河岸边、气候温暖、光热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流转了村里的120多亩耕地,建起了温室大棚和露地蔬菜基地,成立了马克唐镇解放村久先蔬菜合作社,发展了5名会员,并带领会员和部分种植户先后到西宁、乐都、山东等地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成功地种植出了品质优良的大田辣椒,成为黄南州的名牌农产品,2021年合作社创收72万元。下一步,久先打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生态采摘,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上大做文章,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新农业、符合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三)促进了创业就业。兴海县河卡镇的加毛太了解到,全省牛羊存栏2000多万头、2800余家规模养殖场、每年可提供约1500万吨的有机肥原料,她毅然决然返乡创业,从创办生态环境治理公司到建成有机肥生产基地,设计出适合高原羊板粪的发酵设备,并申请了技术专利,目前,先后兴海县、贵南县、河南县、祁连县增设了有机肥基地,成为青海省以羊板粪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肥的最大企业之一,年产量达5万吨,带动了2000户藏区家庭,平均每户年增收超过2000元,起到了带动当地群众就业的效应。玛沁县大武乡日进村晓红积极参加高素质女农民培训,掌握了电商营销、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财务知识、蔬菜种植关键技术与质量安全等知识,创办了玛沁县晓红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温室大棚1个、种植各类蔬菜面积2亩,“紫云黑美人”土豆种植基地60亩、建成占地30亩的帐篷宾馆,打造了“专业合作社+草场+贫困妇女”自主创业模式,积极鼓励和吸收当地妇女在合作社务工,为全乡贫困妇女打造了就近就地务工基地,促进了当地妇女增收。河南县宁木特赛尔永村的扎西群配在河南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修建了农作物种植基地,投资额达290万元,占地面积为12456平方米,先后3次自费到云南学习羊肚菌种植技术,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进行测验分析,成功带领村民试种羊肚菌,年收入达2万元。村民的致富道路变宽了。
一年来,全省高素质女农民培训工作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妇联组织的积极配合下,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针对广大妇女的发展思路还不够广、眼界还不够宽的实际,建议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女农民骨干、领头雁、经理人、种养大户等,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等多种方式,深入推进高素质女农民培训提质增效,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女农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巾帼力量。(责任发布:杨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