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民生改善模式研发及技术集成联合研究项目落地果洛州。据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周国英教授及中科院周华坤、马世震、陈志等教授介绍,联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毒杂草”类特色生物资源及中藏药材综合评价;三江源国家公园“毒杂草”类特色生物资源的引种驯化及快繁技术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中藏药材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及环境效益评价;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色生物资源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基于特色生物资源利用产业链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民生保障模式研究等。
选择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典型区域果洛开展“毒杂草”资源状况调查,评估可利用“毒杂草”和中藏药资源种类、分布和储量特征;结合环境因子、遗传因子和活性成分综合评价“毒杂草”的资源特征;筛选优良“毒杂草”植物,确定适宜种植的区域;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利用“毒杂草”和中藏药资源分布图。以“毒杂草”类特色生物资源伏毛铁棒锤、五脉绿绒蒿为研究对象,解决繁育技术瓶颈;从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方面进行种苗繁育技术研究,找出快速繁育优化技术方案,建立种子、种苗快繁技术体系,制定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建立种子种苗生产技术规程;开展不同产地植物种类引种驯化的适应性比较研究,建立引种驯化试验基地;开展药材生长发育规律及活性成分动态的跟踪评价。以中藏药唐古特大黄、山莨菪为研究对象,建立优质唐古特大黄、山莨菪种子、种苗基地;制定栽培的SOP规程,以满足产业化生产的要求和标准;与原生草原、黑土滩进行比较,评估药材种植基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和环境效益。评价特征性组分降血糖和镇痛抗炎药效活性;开发具有辅助治疗降血糖、镇痛抗炎等方面的医药中间体及健康新产品等。
同时,调研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色生物资源和中藏药资源的少数民族利用特征,结合典型区域的人文和经济地理特点,以及国家公园内生态保护政策和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情况,综合评价“毒杂草”类特色生物资源的生态经济价值。从综合技术-政策-民生三个层次,以“黑土滩”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集成评价项目构建的“资源评价-种苗快繁-规模化生产-产品加工-销售平台”产业链的技术模式与区域适应性,研究提出产业链优化和产业创新模式。统筹自然生态保护、特色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集成建立基于特色生物资源利用产业链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民生保障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责任发布:杨宝华(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