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尼麻隆村中药材加工车间内,村党支部书记汪治军和村民一起分拣当归药材,准备加工后运往各地销售。尼麻隆村围绕乡村战略发展乡村旅游,利用荒山荒坡栽种中药材和花卉,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新产业走出致富新路
5月10日上午,细雨沥沥,沿途树木的绿叶在雨水的冲刷下更加翠绿。穿过几个村庄后,我们到达了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尼麻隆村。
干净的水泥路村道,即使在雨中也没有泥泞。道路两旁的墙上,各种彩绘十分好看,其中一些书法作品,写的是中药的功效。
“这些中药都和我们村的特色产业有关。”面对我们的疑惑,汪治军解释。
汪治军是尼麻隆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任村干部已经有17年了。
“之所以写上这些中草药的功效,主要是因为我们村是湟中区‘药材之乡’,药材的种植面积有1200多亩。”汪治军说。
谈及“药材之乡”的来历,汪治军讲述了近十年来药材种植的艰辛历程。
“当时,村里的人均收入只有5000多元,基本上靠种地和务工维持生计。”2012年,面对只靠种庄稼和务工贴补家用的村民,汪治军和其他村干部决心改变村民们的现状,开辟一条致富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了解到甘肃一些地区的药材很受欢迎,而且当地气候条件和尼麻隆村的差不多。得知这一消息后,和村民商议后,汪治军和村干部带领村里的部分党员,前往甘肃考察学习。经过近十天的考察,他们决定试一试。
回村后,和村民的商讨过程中,汪治军和村干部却碰了一鼻子灰。“由于村民们从没接触过药材种植,不敢放弃庄稼改种药材。”面对村民的顾虑,村干部和一些党员决定在自家农田试种,待成功后再做推广。
随后,他们东拼西凑了10万元资金,引进了几种药材试种。经过精心培育,药材长势喜人,到了收获的时候更是让大家喜出望外。
“当时我们村农田的情况挺好,加上当年药材价格也不错,那一年我们每亩的净利润就达6200多元。”汪治军回忆着当时的情况说,再向村民推广时,村民们开始逐渐接受,药材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
随着药材开始出售,细心的汪治军发现了一个问题——单纯出售原材料附加值并不高。随后,他又和村干部商量后,决定开始做药材的加工和预包装销售。
经多方努力,在江苏省南京市和湟中旺财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帮扶下,2018年,尼麻隆村的中草药加工厂开始建设,经过一年的建设,药材加工厂建成投运,从此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村集体经济正式运营,村民们通过入股等方式参与村集体经济,再通过分红的方式获得收益,收入逐年提高。
集思广益发展乡村旅游
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壮大,尼麻隆村又开始琢磨如何在药材种植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家集思广益后,一个新的想法诞生了——种植药材花卉。
油牡丹、菊花、山杏、丁香花等特色花卉走进了村民们的视野。
说干就干,经过共同努力,600亩丁香花、200亩的药材花卉出现在了村里的一个个小山坡上。与此同时,尼麻隆村开始打造观光林、景观带等休闲观光区。
“开花的时候,可以吸引游客来观光,发展旅游产业,等花谢了,花的茎叶、根、种子就可以采摘,再进行中药加工,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汪治军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年6月初,村里鸟语花香,美不胜收。让大家没想到的是,经过宣传,来这里观光旅游的游客数量超出想象。
“去年,最多的一天来这里的车竟然超过了1000辆,排队进村的车排了一公里多。”汪治军自豪地说。
面对激增的游客,村委开始琢磨如何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同时也意识到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随后他们建设了药花香产业园。
“产业园建成初期,尼麻隆村还成功举办了高原牡丹节,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对我们村的景色赞不绝口。”汪治军说。
乡村巨变村民笑开颜
走在栈道上,丁香花的香味扑鼻而来,牡丹花长势喜人,在一簇簇花卉中间,柴玉梅和几名村民忙着除草。
柴玉梅是尼麻隆村的村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30年,她见证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还要跑到外面去打工,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在家门口,一天就有100元的收入。”柴玉梅说,像她这样在家门口务工的人还有很多。
走进柴玉梅家,院落干净整洁,院内的小花园郁郁葱葱,屋内装修讲究,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而在2013年之前,她们家却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家里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子,收入只靠那几亩地,现在你看看家里的变化多大啊。”柴玉梅说,如今家里的房屋翻修成了砖混结构,家里的农田也流转给了村里,她和丈夫每年在村里的花海打工,加上分红,每年家里的收入有七八万元。
尼麻隆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5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5000多元。2020年全村中药材产量更是达到了18万公斤,实现产值540万元,纯收入达210万元,村民通过中药材种植的收入占人均收入的56%,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走出柴玉梅家,漫步在尼麻隆村,整洁的村居环境里花香阵阵,惬意舒心。
“以前,像今天这样的下雨天,根本就进不了村。村民家门口堆着各种杂物,草垛遍地都是。”汪治军边走边说,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
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一座座崭新的房屋、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一栋栋温室大棚随处可见。彩砖铺设的停车场基本完工,游客中心正在建设中,一条条木栈道投入使用,一排木质小卖店,不仅方便了游客还能增加村民的收入。“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汪治军满怀希望地说。(责任发布:叶培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