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百花争春,万木吐绿,借着盎然春意,位于隆治乡桥头村旱垣上的光林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抢墒播种正酣。
在覆着白膜的土地上,近20名当地务工妇女每人肩背一个装着蚕豆种子的绿色斜挎包,手拿着便携式人工种植点播器,正在娴熟地点播蚕豆种子。在播种队伍中,记者还看到了两个劳动身影,一个是原桥头村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李玉兰,一个是该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她俩和姐妹们一起种下一粒又一粒的蚕豆种子。
李玉兰告诉记者,如今她已不再担任桥头村“第一书记”,来合作社看望曾经为脱贫攻坚一起战斗过的好姐妹,恰巧赶上姐妹们下地播种,自己也就不由自主地拿起点播工具劳作起来。
今年53岁的桥头村村民藏玲玲也是播种队伍中的一员。对于在土地上打拼了一辈子的藏玲玲来说,这样的田间劳作是娴熟之举。
藏玲玲曾是桥头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国家精准扶贫阳光的普照下,藏玲玲盖上了新住房,在原本40棵梨树的基础上新栽植了30棵梨树苗,丈夫赵恭藏还被纳入护林员岗位,而她又被光林种植合作社吸纳为长期务工人员。
靠着党的扶贫政策,靠着“第一书记”李玉兰和光林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搭建的务工平台,夫妻俩凭着勤劳的双手,鼓起了腰包,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曾经梦里都没有的好日子。藏玲玲告诉记者,她在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干了5年,年均有1.6万元以上的收入,特别是2020年仅她一人的务工收入达到2万余元,加上丈夫护林员的报酬和在合作社务工的报酬,去年收入近5万元。
藏玲玲说,她从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更感谢合作社给她提供了一个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的务工平台。
记者了解到,民和县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6年成立以来,流转土地1500余亩,种植向日葵、玉米、马铃薯、有机蔬菜,并依托玉米秸秆、蔬菜菜叶等资源优势,积极走种养结合的农牧联动发展之路。2020年合作社种植葵花650亩、洋芋240亩、有机蔬菜294亩、玉米400亩。同时,养羊115只、猪100头、鸡500只,实现产值510万元,纯利润95万元,带动农户460多户。
产业发展不仅为合作社创造了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务工增收。据铁令梅介绍,2020年合作社播种期用工53人,田间锄草期用工96人,收获采摘期用工160人,全年发放务工群众工资83万元。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据铁令梅介绍,今年合作社打算继续将1500亩流转土地上的种植产业发展好,计划种植向日葵200亩、有机蔬菜300亩、玉米500亩、蚕豆260亩、洋芋240亩。同时在总堡垣设施农业基地承包租赁的28栋温室内已经种上了菜瓜、辣椒、西红柿、茄子、甘蓝等,目前菜瓜已经上市,已出售5000余公斤。(责任发布:叶培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