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草帽、一身工装、一个挎包是唐国永最广为人知的形象,往油菜地里一站,原本文质彬彬的他与普通农民看起来没什么两样。对现任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种子繁育与推广中心主任的唐国永来说,围着农民转,沉到基层去,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1997年,唐国永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科研处从事科研统计工作,2000年正式与春油菜结缘。
彼时的青海,在油菜作物科研和推广应用上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国永要做的重点工作是培育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特早熟优质油菜常规品种以及抗倒性、耐旱性更强,含油率更高的油菜新品种。“青海春油菜的种植面积达15.3万公顷,其中10万公顷是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培育的品种,这些品种还被引种到我国北方整个春油菜区种植,年种植面积占我国春油菜区杂交油菜总种植面积的85%以上,每年为种植户创造5亿多元的收入。”说起青海春油菜的发展,唐国永一脸自豪。
多年来,唐国永参与完成青杂系列杂交油菜品种8个,其中“青杂2号”“青杂5号”先后成为青海省乃至我国北方春油菜区的主栽品种,“青杂7号”成为春油菜区早熟品种的主栽品种。同时,唐国永还主持开展了青杂系列杂交油菜配套的制种技术、丰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
在白菜型油菜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中,唐国永利用青海省早熟白菜型油菜和国外引进的晚熟双低白菜型油菜杂交,实现了早熟双低白菜型油菜三系配套,培育出青海省第一个双低白菜型油菜杂交种“青油19号”,该品种产量比当时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当家品种“浩油11号”高10%,并且生育期适中,抗逆性较强,后来在门源县大部分地区推广种植。
2005年,唐国永所在的团队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镇扎隆沟村建立了133.3公顷春油菜繁殖基地,繁育“青杂2号”等品种。他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教农民播期时间控制、虫害防治、化学药剂配置、除草技术等,把扎隆沟村打造成了杂交油菜制种基地。该村农户种植杂交油菜的收入比以前种植其他作物的收入提高3倍以上,实现了脱贫致富,推动了当地农业转型升级。
“大部分油菜是自花授粉植物,必须要进行杂交,那时我们在油菜试验田里进行人工授粉和观察研究,一站就是一整天,有时要连续一个月待在地里,站的时间久了,我经常有血尿。”回忆起过往的岁月,唐国永告诉记者,他并不觉得那时候苦,现在青海特早熟甘蓝型杂交油菜比其他地区的品种早熟一个月,种植海拔超过3000米,这两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数据让唐国永认为那些日子都是“带着甜”。
白驹过隙,距离与春油菜结缘已过去21年,唐国永就这样把所有的心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根植在油菜地里,根植在他的“幸福”地里。现在的他仍在坚持不懈地开展科研工作,他参与的项目使青海省早熟甘蓝型杂交油菜面积进一步扩大,东部农业区甘蓝型油菜种植海拔提升到2900米;他主持的青海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使特早熟甘蓝型杂交油菜与高效生产技术配套组装推广到门源、化隆回族自治县等海拔3000米区域白菜型油菜产区,使青海省的春油菜“金种子”在高海拔地区开花结果。(责任发布:叶培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