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1人浏览
11月22-23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北京召开了2016年全国油料作物技术推广工作总结交流会,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总站、经作站、油菜办)油料作物生产有关负责同志,国家大豆、花生、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有关专家以及有关企业代表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16个油料重点省代表作了典型交流;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张学昆研究员、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禹山林研究员、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吴存祥研究员分别介绍了油菜、花生、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最新技术研究成果;有关企业就相关物化产品试验推广情况、花生可持续发展、油料移动互联平台—“农技一点通”应用情况及下一步激励措施等作了介绍。同时,会议对明年油料技术推广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全国农技中心陈生斗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主任充分肯定了今年油料技术推广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油料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十三五”油料发展开了好头。一是完善了一批栽培技术模式,麦后花生免耕覆秸精播,油菜毯状苗机械移栽,大豆秸秆还田免耕施肥播种等技术模式不断成熟完善,得到了广泛应用。二是示范了一批节本增效技术,效果显著。如河南省开展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亩收益高于单种玉米或大豆300元以上;江西省开展的油菜免耕直播技术示范,亩节本增收达200元以上。三是推广了一批优质新品种。各地方通过品种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效益好的油料品种,良种覆盖率显著提高。四是拓展了油料多功能用途。各地对油料作物进行了菜用、饲用、观光等多用途拓展开发,既增加了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提高了种植效益,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陈主任指出,目前油料生产正处于巩固提升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坚定做好油料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的信心。一是农业部制定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和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陆续出台,明确了稳定食用植物油发展目标和扩大大宗油料种植面积的目标,提振了各级农业部门搞好相关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二是制定实施意见,明确油料生产发展的技术途径。通过“镰刀弯”地区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东北四省区开展“米改豆”试点,推广“一主四辅”种植等模式,构建合理轮作体系,集成组装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三是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力度加强,大力扶持油料生产发展。国家对东北四省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每亩补助标准较上年平均提高近50%;湖北省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的形式,明确了长江、汉江流域35个油菜大县作为重点保护区。
陈主任强调,要加强研究,及早谋划明年油料技术推广工作。一是加强技术集成示范,紧紧围绕农业部“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建立绿色生产模式;二是加强信息技术武装,以开展油料系统移动互联平台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三是加强部门行业合作,着眼产业发展全局,在推动农业增产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竞争力提升,推动油料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