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州班玛县班前村

当前位置>村庄风采>正文

改革开放40年来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发展纪实

2024-09-06 人浏览

改革开放40年来,班玛县班前村同全国人民一道享受着改革的惠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班前村隶属班玛县灯塔乡,地处玛柯河畔,平均海拔3200米,是一个藏族集居的半农半牧业村,村辖4个生产合作社,有134户、555人,全村草场面积146711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33074亩。

  改革开放40年前的班前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家家户户被贫困折磨得抬不起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大,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班前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奋斗谋生存,勤劳致富谋发展,在贫瘠的玛柯河畔创造了可喜的成绩。2014年3月班前村被住建部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入选全国“2018中国最美村镇”名单。

  一、经济发展从“农耕牧养”到“务工经商”,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40年前,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班前村群众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农牧业靠天吃饭,群众生活极为贫困。为改变贫穷面貌,村“两委”带领牧民群众首先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走发家致富的道路。1988年全村组织7名贫困牧民到150公里外的达卡乡采挖大黄,开创了灯塔乡“走出去”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先河。家庭联产承包后,全村粮食单产由1984年的每亩89公斤增长到1994年每亩179公斤,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1994年,全村组织14名牧民成立运输队,从事木材装卸运输和班友公路养护任务,当年实现人均收入3000多元。尝到副业甜头的群众,兴头更足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开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的路子。2000年以来,班前村群众通过采集药材、经商修建、参与植树造林等,大搞副业生产,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以来全村外出打工、搞副业的一直在200人以上。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模,班前村因地制宜,坚持走“多种经营稳收入,多业并举增效益”的路子。2008年成立了全州第一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班前村农牧业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年收入达60余万元,户均达5000余元。2010年建起了班玛县第一个藏家乐—莲花藏家乐,2010年至2012年累计收益15万元,户均收益1200余元。伴随着班玛旅游业的发展,兴2办了16户家庭宾馆(藏家碉楼驿站),户年均收益约4000元。2014年以来,随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班前村大力发展藏茶产业,累计种植藏茶300亩。2017年全村藏茶收益6余万元,受益群众103户429人,人均增收约140元。今年通过参加植树造林,累计创收396800元,户均收益2800余元。

  二、民族教育从“就学无门”到“书声琅琅”,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40年前,班前村大部分群众因经济条件致孩子上不起学,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学术水平也比较低,教育整体质量不高,教学模式和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现象普遍存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大多数家长宁愿子女放牧一辈子也不愿送其上学,当初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30%,尤其是每到春季采挖虫草季节,学校教室、操场都是空荡荡的。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法制化,少数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思想观念超前的家庭,子女开始背起书包步入学堂开启求知梦。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后,班前村开始高度重视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村“两委”从思想引导入手,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逐步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法规,并发动村干部带头送子女上学,形成“头雁效应”。国家启动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后,县乡干部、村“两委”成员、学校老师挨家挨户开展上门宣传引导,深入做群众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劝学生入校上学。为劝返学生入学,针对一些家庭劳力少、不想送孩子上学的牧户,村“两委”发动党员和青年团员主动上门帮忙干活,开展生产互帮互助,以实际行动为困难家庭排忧解难,破解学龄儿童入学难问题。至此,班前村的教育发展才有了新的起色,大部分家长开始自觉主动的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学生也逐步从“要我上学”转变为“我要上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和国家大力振兴教育事业,相继出台了发展教育、振兴教育的各种政策,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建设规模、师资力量、生源范围、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揭开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纪元,班前村教育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基本内容的“两基”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的校容校貌及图书、仪器等硬件设施逐步得到改观,不仅实现了“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的目标,让学生可以在冬暖夏凉、设施齐全的教室里安心上课,而且实现了“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的社会印象。学生的保障体系得到极大完善,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逐步实施,贫困学生不仅能和同龄孩子一样免费完成义务教育,还能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给贫困家庭带来了希望。教师待遇也明显提高,教师的工资由四十年前的每月几十元,涨到目前的教师人均月平均工资9000元左右。将“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写进法律,教师的福利待遇得到有效保障,近年来,从教师的医保金、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都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兑现,彻底解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在教学方式上,通过课堂改革,“你能行”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学生观的核心理念,“我能行”成为每一名学生内在的自信,近年来,班前村的学生入学率逐年上升,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生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受教育局面。40年来,学校从“走读式”到“寄宿制”,学生从“上不起学”到“两免一补”,校办学理念从抓学生数量转变为提高教学质量,班前村民族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如今,走进班前村,最漂亮的是学校,最现代化的是学校,人口最密集的也是学校。“教育优先”战略在班前村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教育发展成果也深刻诠释了班前村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三、医疗卫生从“缺医少药”到“就医报销”,群众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说起医疗卫生,昔日流传的“小病扛、大病拖,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民谣,真实地反映了曾经班前村农牧民群众患病后的状况。40年前,班前村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群众生不起病,一旦生病只能听天由命。过去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是大夫给病人看病的三大法宝,“赤脚医生”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主要就医渠道。由于医疗条件落后,防疫、保健事业短缺,致使各类传染病、地方病多发易发,群众健康水平低。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班前村在最短的时间内告别了医疗服务的短缺和落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如今传统的“老三件”已被高科技产品所替代,防疫保健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各种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快速提升。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面积推行实施,在关键环节解决了班前村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矛盾问题,并且报销比例逐年提高,让群众不再为看病贵而发愁。班前村村民求保对此深有体会,“过去由于没钱看病,有点不舒服就去医院看。”求保是精准扶贫对象,因常年患病让他本就一贫如洗的家里更是雪上加霜,但是作为精准扶贫对象的他如今看病、住院治疗都花费不大,因为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就诊以及按规定转诊至上级医院就诊产生的医疗费用经由城乡居民基本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层层救助,自身只需承担很少一部分医疗费用。改革开放40年来,班前村卫生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提高,让当地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特别是开展以包虫病为主的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工作以来,筛查512人,确诊包虫病患者7人,其中手术治疗2人,按照精准扶贫“八个一批”的要求,全面落实包虫病防治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医疗卫生行业取得的实实在在的发展变化,改写了广大百姓看病难、吃药难、人均医疗保障水平低下的历史,真正为老百姓撑起了健康保护伞。

 四、社会治安从“群防群治”到“依法治理”,群众的法治理念不断提高

  40年前的班前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实,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社会治安环境差,偷牛盗马、打架斗殴等事件时有发生。4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班前村充分认识到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班前村进一步深化“班玛经验”,自发组织建立巡山护查队、联防队、治安会、义务消防队和人民调解员委员会等组织,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在全村开展长期性的综合治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和普法工作深入推进,长期以来班前村每到农闲季节,就组织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寺院僧侣集中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学习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向群众讲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做错了不该做的事情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此引导群众遵法守法,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积极引导教育广大僧人树立爱国、爱教思想,遵纪守法,守规受戒,努力形成了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同时,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班前村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班玛县首条《村规民约》,做到了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近年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观念不断深入班前村每一个人的心中,群众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全民遵法守法格局已经形成,班前村整体治安环境和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百姓安全指数明显提升。据了解,近10年来班前村未发生过一起治安、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班前村群众的心思和精力早已全部用在了如何投入生产、如何发展经济、如何脱贫致富、如何高质量生活上。

  五、民族团结从“互帮互助”到“共同进步”,各民族一家亲层面有效形成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长期以来,班前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项惠民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民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从出行走路骑马到油路通村入户,从通讯马背传书到网络连接四海,从生产自给自足到商贸欣欣向荣,从游牧贫穷疾苦到定居幸福生活,从饮水人背马驮到自来水直通庭院,从生病死拖硬扛到就医大报销,从上学就读无门到校园书声琅琅,村级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业绩,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40年的发展画卷,呈现出的是党的民族政策在高原藏区的伟大成功,折射出的是一代代班前人民齐心协力、携手并进的民族团结情怀。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视和发展,班前村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视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先决条件,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知识宣传和思想教育,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共事、并肩开拓,浓墨重彩地书写着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壮美篇章。

  近年来,“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思想意识深入人心,无论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还是在热火朝天的节庆活动中,人民群众的心始终汇聚在一起,彼此亲如一家,各族儿女团结和睦、并肩开拓,形成了血脉相通、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如今,班前村群众坚持将“团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巩固着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画卷在美丽的玛可河畔生动呈现。

 六、生产生活从“畜力时代”到“新兴科技”,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40年前,班前村群众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到80年代初期,班前村的牧民群众还没有一座定居房屋,没有一处围栏,更没有满足人们需求的教育和医疗条件,用电、看电视、骑摩托等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牧民的全部家当就是少量的牛羊、一顶牛毛帐房和几只装粮食用的皮袋。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班前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群众生活开始有了变化,从贫困转向了基本解决温饱,并长期维持在温饱的消费水平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村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百姓收入不断提高,群众生活由“求生存”转向“谋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随后逐渐摆脱了“出门靠骑马、拉运靠牦牛”的畜力时代,逐渐步入“出行有摩托、拉运有汽车、通信有电话”的崭新时代。

  进入新世纪,全村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群众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饮食从酥油糌粑到白米细面、从食品短缺到肉菜富足,更加注重营养均衡、风味口感和绿色卫生;衣着从穿暖转向穿美、从“一衣多季”转向“一季多衣”,赶时髦、追潮流已成为一种趋势;住房从牛毛帐篷到藏式碉楼、从游牧到定居、从平房到碉楼,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出行从骑马到骑摩托车再到坐车,现代交通工具更加丰富、多样、方便,电动车等新型节能交通工具日渐兴起;生活用品方面,智能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基本普及,汽车、手机、新式家具等已进入千家万户。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幸福感明显增强。到2017年底,全村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400余元,人均定居房屋面积超过25平方米,家家户户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摩托车、电动车、汽车也已成为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如今,班前村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快马加鞭、奋勇前行。

领导班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