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2人浏览
4月25-27日,全国农技中心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全国节水农业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土肥水技术推广部门的代表120多人参加了培训。全国农技中心主任刘天金、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平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耕肥处陈明全同志出席并讲话。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李国林、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到会指导。培训班系统讲解了水肥一体化、旱作农业等项目管理要求以及重点推广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开展了马铃薯、猕猴桃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现场教学。
培训班指出,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紧缺,要用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出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20%的人口,“水缺”比“地少”更为严重。干旱缺水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挑战日益严峻,突出表现为五大问题:水资源紧缺加剧、农业用水效率偏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地下水超采严重、干旱威胁越来越大。水的问题不仅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还关乎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生存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大幅提高农业水分生产力和抗旱减灾能力,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节水农业定位高、份量重,各级土肥水技术推广部门要切实增强发展节水农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做好节水农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培训班强调,当前我国农业进入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攻坚阶段,也是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中央要求和农业部总体部署,加强领导,抢抓机遇,推进节水农业快速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用水保障。提高农业用水保障能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田间节水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资金,完善农田灌排、集雨蓄水和水肥一体化、墒情监测等设施设备,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推行适水种植。顺应自然规律,根据水资源禀赋调整种植结构,实现适水种植、量水生产。调整种植结构,使作物生长需水期与雨季同步,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培育、推广耐旱品种,改进耕作栽培制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三是改进灌溉方式。分区域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管灌、微喷灌等技术。按照“五统一”要求加快建立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大力推广测墒灌溉、控制灌溉、非充分灌溉、交替灌溉。四是发展旱作农业。通过等高种植、深松耕、土壤改良等措施营造土壤水库,推广地膜、秸秆覆盖实现集雨保墒,配套长效施肥、地力培肥、抗旱抗逆、保水剂等技术,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开展功能地膜、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建设新型集雨窖池,推广抗旱坐水种、集雨补灌、注水灌。五是推广水肥一体化。以棉花、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和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微喷灌、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加大试验示范力度,优化设施设备配置,制定灌溉施肥方案,筛选水溶肥料等配套农资,积极采用墒情监测、自动控制、物联网等技术,促进工程措施与农艺、生物、管理等有机结合,实现水肥利用效率双提高。